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包恢传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自其父扬、世父约、叔父逊从朱熹、陆九渊学。恢少为诸父门人讲《大学》,其言高明,诸父惊焉。嘉定十三年,举进士。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进左司郎官,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宁。闽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倾市奉之。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众感悟,为之衰止。兼转运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论罢。光州布衣陈景夏上书云:“包恢刚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蔑之耳。”又四年,起为广东转运判官,寻为大理少卿。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嘉兴吏因和籴受赇百万,恢被旨虑囚,减死。
景定初,为中书舍人。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权刑部侍郎。豪有夺民田寄公租诬上者,恢上疏,指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览奏恻然,罪任事者,即归民田。召赴阙,辞。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郊祀礼成,还,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政声赫然。尝因轮对曰:“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参知政事董槐见而叹曰:“吾等有惭色矣。”他日讲官因称恢疏剀切,愿容纳。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尝怒直言!”经筵①奏对,诚实恳恻,未尝不从容谆至。度宗至比恢为程颢、程颐。恢侍其父疾,涤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年八十有七,临终,举卢怀慎卧箦②穷约事戒诸子敛以深衣③,作书别亲戚而后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谥文肃。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②箦:竹编:床席。③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移福建兼知建宁知:主管。 |
B.众感悟,为之衰止衰:懈怠。 |
C.召赴阙,辞阙:朝廷。 |
D.遗表闻,帝辍朝辍:停止。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
B.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
C.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
D.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恢少有才华,后考中进士。包恢年少的时候就为父辈们的门人讲《大学》的内容,见识很高明,父辈们很惊异;他在嘉定十三年时考中进士。 |
B.包恢善于揭示本质、说服百姓。闽地祭祀“五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恢说,五个孩子一起出生只有猪狗能做到,人这样应该不是神而是祸害。 |
C.包恢为官刚正,受到百姓好评。包恢因为与侍御史周坦争论太过激烈被罢官,光州有一个布衣陈景夏上书称赞包恢刚正不屈,说周坦污蔑了包恢。 |
D.无论是上疏还是廷对,包恢都敢于直言,受到皇帝的喜爱。比如理宗就说,包恢直言,他从来没有生气过。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2)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下列文言短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诸葛孔明,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突然 |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功授开府以勇气闻于诸侯 |
B.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引入卧内,为之下泣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
D.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
②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每题3分,共12分)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厚币:带着厚礼 |
B.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益:增加,多 |
C.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隙:隔阂 |
D.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如因而割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C.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见犯乃死,重负国 |
D.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项是()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⑤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①能没水侦探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
翻译下面的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译文: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①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严重:长相老成。 |
B.蠲逋负,大率三分减一逋负:拖欠、亏欠(的赋税) |
C.果无验,乃令致仕验:凭据、证据。 |
D.帝慰留之,为黜毓慰:抚慰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②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
③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④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
⑤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富在陕西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少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 |
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 |
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 |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
(2)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