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实践。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立建设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批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习近平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
备注:“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1)材料体现了我国正在落实哪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提出亚太自贸区建设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3)面对这样的形势,青少年应具备哪些意识?
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提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根据这一精神,你校团委决定举办此次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情理感悟]
材料一: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的群体,他们就是90后出生的青少年。在他们这般花季的年龄,当大多数人还需要父母呵护、关心和照顾的时候,他们却加入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英模行列,他们的感人事迹令人钦佩起敬,使人们不由得感叹:90后道德模范是时代的骄傲和自豪!
材料二:入选 “中国好人榜”中,有1992年出生的“平安英雄”周传金,1994年出生的火中救人的“最美姑娘”叶霄雯;有1999年出生的“一个人一把锄头扛起一个家”的吴林香。他们年纪虽小,却在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中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耐的壮举,为90后的青年人树立了一座高耸的道德丰碑。
(1)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所示的开展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榜”的评选活动有何重大意义?
[身临奇境]
材料三: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黄岐五金城路道上相继被两车辗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2)面对材料三中惨遭辗压的小悦悦,如果你路过此地,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道德潜行]
(3)作为一个90后的你,准备怎样融入这坚强的新一代、英雄的新一代、堪当大任的新一代中?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话的场景及内容,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B同学与C同学在教室玩耍时不慎弄碎了班级的玻璃。
B:怎么办?
C:就咱俩在班级,我不说没人知道。
B:不行,我得向老师承认错误,不然老师会着急的。我还得给我爸爸打电话,让我爸爸把玻璃安上,不然天凉了,同学们上课会冷的。
(1)【知识链接】从对话中可以看出,B同学是个什么样的人?
(2)【问题探讨】B同学的行为,对自己的品德修养、对与他人交往、对社会的进步各有什么意义?
(3)【寄语共勉】写一句话,提醒自己同时也号召同学做一个像B同学这样的人。
某校一名八年级女生因与同班一名男同学走得比较近,被人传言他们早恋。学校领导建议该女生转学。女生否认两人谈恋爱,学校称会考虑再给她一次机会。
(1)你怎样看待“男女生走得比较近”这种现象?
(2)有人说“为不被怀疑,男女生干脆不交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男女生应该怎样交往才不会被怀疑是早恋?
青春期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梦想,也有许多烦恼和无奈。
下列是青春期的三个主要心理矛盾,请你概括:
(1)想独立自主,可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想摆脱依赖,却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想让大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可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至于想摆脱依赖,却离不开照料和帮助。
(2)向家人和老师关闭自己的心灵,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空间,又感到家长和老师不理解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向他人倾吐心声。
(3)在对自己和异性的变化感到惊奇并感兴趣的同时,又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不安、害羞,或者恐惧和不知所措的心理。
阅读材料回答: 13分
1991年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见左图),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推出了全国为资助贫困孩子读书的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也一直靠资助,读上了大学。
13年过去了,苏明娟现在是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如今,她已从一个“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成为“希望工程”的参与者。近日传出苏明娟主动要求退出望工程对她的援助计划的消息,她利用自己课余和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达到自立自强,自己养活自己,尽管她也缺钱,但她要求把那些捐助给她的钱用在比她更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继续供他们读书。
问:苏明娟本身也缺钱,也是个苦命人,但她要求把那些捐助给她的钱用在比她更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继续供他们读书。为什么她放弃有钱的“乐”,而自己却用愿承担课余劳动维持学业的“苦”呢?请用本单元的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