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
|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
| 1997年 |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 2002年 |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 2007年 |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 2012年 |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 2014年 |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
上述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真理总是在辩证否定中不断超越自身,实现发展
②认识需要经过多元标准的不断检验才能成为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主观要与客观相符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提高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灾难,加强公共建筑的抗震标准?人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 B.认识具有反复性 |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广大参战民警和现役官兵充分发挥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舍小家、顾大家,最大限度地抢救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财产安全,为夺取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与认可。这表明
①人生价值是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②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体现出来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据此回答6—7题:在汶川地震发生的危急时刻,谭千秋老师用双臂将4名学生紧紧掩护在身下,孩子获救了,而他则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趋利避害”虽然是人和动物的本能,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因为:
| A.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
| B.人性本善,后天可以为善 |
| C.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
| D.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属性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发生后,众多志愿者冒着危险,奔赴灾区,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这表明
①集体主义是全国人民普遍遵循的价值取向
②享乐主义价值观已被人们普遍放弃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江苏华西村,有几则名言鼎鼎有名:“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据此回答4~5题。“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 |
| B.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决定作用 |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
| D.不同的价值观其导向作用不同 |
干部之所以要听群众的话,是因为
①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③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只要树立符合群众利益的价值观,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③④ |
随着神舟七号顺利升空,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行走。胡锦涛同志指出,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科学实验是认识发展的有力杠杆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