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的教育家缺什么
最有价值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一位学者,谈了他的观点:“1884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写过一篇标题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文章,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他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伦理观、价值观。”
我觉得,他这番话很有道理。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我发现,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如斯宾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刻缺陷,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不敬畏良知,不理解美德、审美、情感这些精神事物的价值。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深刻缺陷,其思维的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然是肤浅的,其得出的结论,不能不离题万里。他们所拟定的教育方面文章、著作,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帮助,反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在互联网上,一位博友说: “我看见过几次魏先生讲到GDP的世界排位那种幸福。”这位魏先生,在中国,算是一位十分有名的教育家。像这个时代的许多政客一样,这位姓魏的教育家,心中也是只有物质财富的价值,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如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社会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是他所没有看到,或者是他所不愿正视的: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贪污腐败泛滥成灾,道德风气下滑、人们变得鲜廉寡耻、缺乏爱心。养尊处优的位置,使他对这个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苦,缺乏感受。而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则使他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见地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人之为人的标志在于人有一颗仁慈的灵魂,不懂得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
教育之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一个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在那位姓魏的教育家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样的教育家,与其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健康,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美好,不如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互联网,我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属灵的经济学。我觉得,他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学,思路很好。同样,我们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家,对宗教文化了解得很少。必须补上宗教文化的这一课!(节选自《全民阅读网文化时评》2015/4/3,有删改)下列对“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研究员在《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科学是判断知识价值的最高标准。 |
B.若要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排位,那么:科学第一,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化最后。 |
C.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伦理观、价值观必须凌驾于科学之上。 |
D.科学虽然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但少了价值观伦理观的科学是残缺的。 |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是因为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
B.研究教育的人,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对精神事物的价值缺乏理解与认知,思维上可能有一定机械性。 |
C.在互联网上有位博友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看重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却忽视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 |
D.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会使教育家们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见地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所以,我们应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说“不”。 |
根据文章内容或结合所学,下列各项表述最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安徽芜湖高考英语听力因故障暂定10日重考,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会使社会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
B.2015年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有新闻原型。许多考生认为:“练了十几年议论文,被你这一矫情。”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这正体现了文化对知识的价值是最低的。 |
C.教育的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何时何地,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 |
D.中国教育家需要从属灵、宗教等多角度来思考教育学,只要这样,教育机制便可水到渠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深海的发现
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
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萱、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中国神话相关的几个问题
深化创造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绝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中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特征。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泯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默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的特别吝啬,唯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成完整器皿。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杀,代之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对中国神话与中国史前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表明中国史前文化玉器繁荣,祭祀繁多,宗教发达,这就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
B.中国史前西部文化朴实,勤于人事,宗教部发达,因而西部文化中不可能产生神话。 |
C.史前文化主要是神话文化,而西部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不重视神话,因此它不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
D.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都属于中国史前东部文化系统,这表明东部文化宗教发达,浪漫、繁于祭祀的东部文化为神话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
造成“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中国史前文化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 |
B.周文化重人事,讲实际;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经过了周代文化的过滤,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
C.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扼杀和曲解南方人著作中的神话残余,致使中国古代许多美丽的神话泯灭。 |
D.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中国神话的人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而不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
对本文提出的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方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使沉默的史前神话渐次浮出水面。 |
B.主要从考古资料中去发掘,还有十分珍惜和正确解读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 |
C.珍惜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用考古资料加以补充,使中国神话复原。 |
D.根据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展开大胆的设想,再用考古资料来印证。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一足”本是个美丽的神话,却被孔子曲解为“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这体现儒家文化对古代神话的利用。 |
B.中国传世神话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但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未能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
C.中国史前西部文化稍有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商代应该是一个神话繁荣的时代。 |
D.“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应该是中国史前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
A.书法作品的创作对身心有益![]() |
B.书法作品允许一切人以它的名义来表达![]() |
C.书法作品显现了心灵自由,体现了人类精神![]() |
D.书法作品需要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来表现![]() |
从求同角度说到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区别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不同于一般视觉艺术还在于它具有时间性![]() |
B.书法艺术既有绘画的空间性又有音乐的时间性![]() |
C.书法艺术在纸上的空间表达而不会像音乐那样消失![]() |
D.书法艺术超越了空间性的绘画和时间性的音乐的表现力![]() |
以释迦牟尼手拈金色波罗花为例是为了说明( )
A.心灵的自由必须通过物质的中介体现出来![]() |
B.中国书法则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 ![]() |
C.心灵自由是内心的活动![]() |
D.人以自己肉体的活动显示心灵的自在![]() |
请根据文意,概括“书法艺术”的两个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一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离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 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根据
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 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内部
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 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单一
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
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
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 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保障
居住环境的安全。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所要表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对“汉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有误的一项
A.动物大多展现出狂奔乱跑,活泼跳跃的野性。 |
B.重在表现人物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 |
C.人物的存在价值通过其夸张的姿态和大型动作中来表现。 |
D.不注重细节,也不注重人物的精神和心灵展示。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可以增强气势的美。 |
B.没有这种种“古拙”,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气势感也就很难展示出来。 |
C.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
D.因为要高度夸张地展示出气势美,所以需要不合现实比例的“古拙”。 |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速度气势和力量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构成了汉代艺术大气磅礴的风格。 |
B.“马踏飞燕”是在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气势美”。 |
C.汉代艺术不是美在细腻、精巧,而是美在粗实、古拙。 |
D.汉代艺术也有表现静态的物象,但其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仍然可以感受到。 |
给这段文字拟写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标题。(15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