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6.安步以当车
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8.何可胜道也哉
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邓先生墓表
(清)罗有高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注释: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③劘(mó):切磋,磨。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邓元昌先生倡导程朱理学的一组是
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②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
③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④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
⑤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⑥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
A.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才能突出,受到各位老先生的称赞;后来一生始终躬行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孜孜以求,自甘淡泊。
B.尽管有李养愚先生、易堂九子等学者的倡导,但程朱理学近百年来还是在赣州日趋衰落,而这时,邓元昌先生独扛起程朱理学的大旗,奋发学习,勇往直前。
C.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邓元昌先生教捡稻穗的孩子识字读书的细节描写,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迂拙可掬的学者形象。
D.作者罗有高曾接受过邓元昌先生的教导,因而奉宋昌图的嘱托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相信,后来君子中一定会有人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元昌先生的精神感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l2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1.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袁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2。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哭未及息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领:兼任
C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表:任命 D.故委心而服事焉委:托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而曹公已临其境
B.以为阳羡长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C.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表子琮举众以降
D.使丞之郡行文书事惟瑜、肃执拒之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申叔时使于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解】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在迩而求诸远”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 |
B.“事在易而求诸难”是做事舍弃容易的却去寻 求困难的。 |
C.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
D.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 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
(2)《论语•学 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同样的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此文段的理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 者,鹯 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 ④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 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这一文段里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
B.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 |
C.本段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举桀纣汤武的例子,都是从正面论述得民心的重要性。 |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 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
(2)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