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梁漱冥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 B.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
C.直接民主 | D.轮番而治 |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A.增加财税 | B.多安置官吏 |
C.给予地方更多权力 |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强化尊卑等级 | D.凝聚血脉亲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