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
|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
| A.巴尔扎克 | B.雨果 |
| C.司汤达 | D.歌德 |
钱学森说:“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 B.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 |
| C.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D.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它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
|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
|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 A.①③ | B.②④ |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
| B.清末新政时 |
| C.辛亥革命时期 |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