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
B.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
C.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材料反映了
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
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
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
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
B.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
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
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 |
“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