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此之前人类对自然世界缺乏了解 |
B.东西方都开始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 |
C.中国用大一统方式推进了思想的发展 |
D.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 B.格物致知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
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
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
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