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海外网报道,《纽约时报》中文网1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
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 ”——也就是19世纪美国向欧洲发出的“别碰这个半球”的告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 B.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
| C.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
| D.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
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电影轰动海内外。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不久,调整了大陆政策,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这部电影表现了( )
| A.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七七事变 |
|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
| C.中共在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 |
|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的首次大捷 |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矛盾的激化 | B.红军长征的胜利 |
| C.民族矛盾的加剧 | D.国共关系的缓和 |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
|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
|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
|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 |
1905年,粱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
| 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
| B.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 |
| C.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 |
| D.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
1915—1918 |
1919—1922 |
1923—1926 |
| 文章篇数 |
770 |
631 |
128 |
| “革命” |
0.78% |
2.45% |
25.14% |
A.五四运动的影响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