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
|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
|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工具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观。正因为有了它的引水灌溉,蜀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的“它”是指( )
| A.郑国渠 | B.井渠 | C.都江堰 | D.灵渠 |
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 A.封建迷信 | B.抑制商业 | C.以农立国 | D.以民为本 |
下图所图示犁耕法主要流行于( )
| A.春秋 | B.战国 | C.西汉 | D.隋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