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2007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投出4张反对票(注:分别涉及缅甸、津巴布韦和叙利亚问题,并且俄罗斯也一同投出反对票),这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投出反对票的一半。这表明()
| A.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 | B.中国对现存国际政治秩序的不满加剧 |
| C.中国与俄罗斯形成外交政策同盟 | D.中国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间关系 |
围绕着怎样“破坏一个旧世界”特别是“怎样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
①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爱你,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 B.“双百” 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
| A.阐明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
| 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 |
唐代科举中,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没有糊名(弥封)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香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 | B.阻断“寒门”学子的科举道路 |
| C.兼顾人才在试场之外的表现 | D.扩充选官标准,扩大选拔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