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甲 |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
乙 |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
丙 |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
丁 |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是没落时期的奴隶主贵族为了振兴奴隶制度采取的“自救”“自强”的改革方案,但变法客观上促进了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以下事件情况类似的是:
A.戊戌变法 | B.明治维新 | C.洋务运动 | D.宗教改革 |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反应的直接思想是:
A.重农抑商 | B.富国强兵 |
C.稳定社会秩序 | D.维护地主利益 |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以下变法改革在各国兴起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
B.兼并战争的需要 |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D.实现富国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