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所列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较为合理的逻辑关系的是( )
| |
材料 |
结论 |
| A |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
| B |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指出:“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双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 |
“一边倒”政策冲击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 C |
1953年12月,我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 |
我国基层民主和自治得到加强和扩大 |
| D |
2014年6月下旬,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赴台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 |
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 C.戊戌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 |
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主要是( )
| A.按国际惯例尽量避免国际纠纷 | B.吏治腐败逃避管理责任 |
| C.因为《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 D.畏惧洋人不敢得罪双方 |
下列是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的局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①③ | C.①③②④ | D.④③②① |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 B.保证了吏治清明 |
|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
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 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 | 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