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B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C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 |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 |
B.张居正擅权专政,削弱了君主专制 |
C.明朝中期,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
“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 B.审核政令 | C.执行政令 | D.跪受笔录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群臣”监督皇帝 | B.精简政府机构 |
C.加强君主专制 |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地方官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有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贾六作官是通过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