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 | B.淞沪会战 |
C.渡江战役 | D.百团大战 |
“《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A.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
D.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
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曾这样描述一场战争:“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20世纪20年代,《民国日报》在《本报今年第一句话》中说:“中国应该有一个主义明确的革命党。国民党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创造,现在已是这样一个主义光明壁垒整严的党了。我们当然希望国民都能积极加入本党,但并不愿强制国人,非为国民党党员不可。如果有一个一样能建设新中国的党,我们未尝不认彼做良友。”这表明()
A.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 B.国民党确立了联俄政策 |
C.国民党确立了扶助农工政策 | D.国民党具有联共意向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基本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统治 |
B.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
D.因为运动失败使国共走向合作推进了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