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 C.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 D.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他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 B.亚里士多德 | C.韩非子 | D.荀子 |
从2004年到2010年,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在成员国强力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下,成功制止了500余起恐怖事件的发生;从2002年到2010年,上合组织框架内多次举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联合军事反恐演习。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
|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
|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
|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 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
|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