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 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 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 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 吨。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 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12 分)(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分)
材料四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请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权力分配这一矛盾的?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

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
材料二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材料三 1832—1884年英国历次议会改革后选民人数变化表(

——(据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
材料四《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2)指出材料二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维护民主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变化。
(4)有人根据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