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家是活生生的上帝。国家是人造物体,国家负责维持安全的秩序,保护订立契约。……人们将自己的权利一次性全部转让给国家,于是国家就成为拥有最高权力而存在。个人应绝对服从君主的绝对权威,以免产生冲突矛盾。法律和道德规范对主权者不应有任何限制。……主权者应该拥有的12 项权力。其中,包括臣民如果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臣民还必须心甘情愿地声明承认主权者的一切行为,如果反抗就可能被杀死。主权者还有权决定财产权问题等。主权者的权威是绝对而不容置疑的。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共同体,使人联合,并在联合中保持每个人的自由。这样, 人就放弃了天然的自由,而选择了约定的自由。出于理性的选择,人们交出自己的权利,通过订立契约,诉诸国家权力来解决彼此的冲突。它用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每个人虽与众人结合,却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把个人的天赋权利转让给共同体,这种转让当然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是:共同体应符合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国家的权力应符合公意,这样的共同体人民才能服从,人民服从共同体实际上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因为公意是按照人的理性原则确立的。如果每个人都按公意行动,就保证了个人的自由。自由是按自己的理性做事。国家的职责是执行公意,所以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 而主权便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统治权力。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霍布斯的主要观点。(5 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卢梭比霍布斯的进步之处(10 分)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
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时期 |
材料 |
结论 |
第一组15、16 世纪 |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哥伦布《航海日记》 |
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
第二组 19世纪中期 |
世界强国英国在1846 年和1849 年先后废除了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一些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希腊(1837 年)、土耳(1838 年)、波斯(1836,1857 年)、中国(1840,1842 年)、日本(1858 年)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第六期 |
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不平等贸易体系形成 |
第三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苏伊士运河于1869 年开通,巴拿马运河于1914 年竣工。铁路网密布全球,洲际铁路开通的有:1869 年美国横贯北美的大铁路与太平洋铁路接轨;1903 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世界通讯网形成。60 年代,有线电报的使用已经越出国界;70 年代,电话开始使用;1901 年,无线电波飞跃大西洋成功。汽车和飞机已经出现。20 世纪初期,全世界已由200 万辆汽车奔驰在交通运输线上。 ——麦克尼尔《世界史》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 分)
(2)本堂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7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前后,李鸿章在信函中多次论及对日本的认识:“日本……惟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实无图我之心。”“该国向非中国属国,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今诚中外上下戮力同心,于储才、裕饷、选将、练兵、制器、造船之道,一一讲求,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诸葛武侯之广益集思。一面则泰西诸国可交者,隐与联络,结为外援,俟一二十年后确有把握,然后举一最无礼之国,揭其罪状,布告同盟,用全力而挞伐之。”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详细阐述了他对日本的新认识,奏云:“目前惟防日本为尤急,询属老成远见。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悻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
——《李文忠公全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同治年间前后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2)简要评析李鸿章的上述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古代新疆屯田垦荒发展史中,清代屯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开展的屯田活动,不仅对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其重大作用一直影响到新疆的近代。
清代在新疆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为了巩固边防,稳定新疆,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在新疆各地,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属维吾尔族地方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帝时期,认真吸取清代以前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南疆地区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新疆屯田垦荒的主要特点。
(2)简析清代新疆屯田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