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
《晚清大变局中的人物和思潮》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到: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业、交通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这一“某人”是()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 | B.政府腐败 | C.军费匮乏 | D.军纪松弛 |
1937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A.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和平居民实行的野蛮大屠杀 |
B.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
C.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D.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 |
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台湾 |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