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 A.思想观念 | B.军事技术 |
| C.经济组织 | D.教育制度 |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违宪的一项是:
| 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 B.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 |
| 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 D.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
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说明了罗马法的特点是
| A.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 B.具有宠杂性和干扰性 |
| C.具有强制性和适应性 | D.具有传统性和习惯性 |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苏格拉底案,在程序上符合雅典的制度和法律,是合理合法的 |
| B.苏格拉底案是典型的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被少数贵族操纵的现象 |
| 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是进步的,但是也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结果 |
| D.苏格拉底案,也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
|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
|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