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 B.军事技术 |
C.经济组织 | D.教育制度 |
晚清时期,有人把“断发易服”提高到强国的高度,上书皇帝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该人最有可能属于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地主阶级顽固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修建的埃菲尔铁塔,主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其依据是
A钢铁和电的使用B蒸汽和石油的使用C电和石油的使用D电和蒸汽的使用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
工业革命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侵略,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其含义是
A.东方国家日益贫困,无力对抗西方 | B.东方国家完全沦为殖民地![]() |
C.东方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东方国家未取得民族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