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魏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日:“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日:“今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已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日:“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上日:“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卒于州,时年六十七。
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季弟世约宦途不迭,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
(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
B.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
C.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
D.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是中国古代职官名,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 |
B.“尚书”一词,在古代含义丰富,可指儒家经典著作,又称《书》或《书经》,也可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
C.“耳顺”是六十岁以上的人的代称,出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D.文中的“季”指排行,古代用“孟、仲、季”“伯、仲、季”或“伯、仲、叔、季”等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常指最小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世康聪颖有识,深受器重。十岁时就被州府征为主簿;二十岁时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并因此被封为汉安县公。 |
B.韦世康长于治理,且有美誉。尉迥兴兵作乱时,韦世康被授为绛州刺史,全郡大治;任荆州总管时,全境无讼,百姓爱戴。 |
C.韦世康恬淡寡欲,崇尚古风。韦世康淡泊官场,不羡慕权贵,不以官位傲视别人,有功成身退之志;施政简素清静。 |
D.韦世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韦世康曾因母亲年事已高,一度想辞官承欢膝下;有个弟弟仕途不顺,世康将父亲传留的田宅全给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2)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写出《资治通鉴》的体例与编者。
答: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韩、魏两家为何会和赵氏合作与合作成功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问:消息 |
B.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屏:退下 |
C.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嘉:赞赏 |
D.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直:值班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②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③官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⑥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A.①③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 |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堂兄的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
D.吕僧珍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一人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答: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答:
(3)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各小题。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乾祐初,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
及世宗即位,补供奉官,从征高平,参豫谋画。寻迁枢密承旨,护塞决河。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贼□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宋初,从征泽、潞,还,改济州刺史。乾德二年,太祖亲征西蜀,移刺均州,涧谷深险,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时全师雄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会刘光毅、曹彬等讨平之。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师还,迁蔡州团练使。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复为行营都壕砦使。既班师,会河决澶州,令翰董其役,翰出银器助役,沉□乘白马以祭;复决阳武,再护役,皆有成绩。将征江南,命翰率兵先赴荆南,改行营先锋使,进克池州。金陵平,江州军校胡德、牙将宋德明据城拒命。翰率兵攻□,凡五月而陷,屠城无噍类,杀兵八百。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每奏事上前,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翰直禁日,因语及之。上悯其意,故有银钱之赐。咸平元年,赐谥武毅。
(选自《宋史·曹翰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使气陵人陵:欺凌 |
B.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旋:凯旋 |
C.进克池州克:攻克 |
D.狱具,当弃市狱:案件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贼□困归我,非心服也
②沉□乘白马以祭
③翰率兵攻□
A.①若②其③之 | B.①以②其③也 |
C.①若②所③也 | D.①以②所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B.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C.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D.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供奉官,负责堵塞黄河决口。 |
B.曹翰怕在正阳十几里处遇到的降卒抢劫兵器叛乱,就假称诏令杀掉了他们。 |
C.黄河在澶州、阳武决口,曹翰管理督办,成绩不斐。 |
D.曹翰在地方任职,暴虐违法,赵光义念他有功,多次宽宥他的罪过,最终把他流放禁锢在登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②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2.赵光义称赞曹翰智勇无双,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诛:声讨 |
B.敝兵劳众敝:疲惫 |
C.顾争于戎狄顾:反而 |
D.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广:扩充 |
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争名者于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C.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
D.不如伐蜀之完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秦国当时的主攻方向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
B.张仪力主“伐韩”。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一举称霸,功大利近。 |
C.司马错认为伐蜀“易”而有利,伐韩“危”而多弊,立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力。 |
D.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张仪沉着冷静,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纵横家风采与司马错蹈空踏虚,高谈阔论,词语华美,颇具诱惑力的政治家风范,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译文:
(2)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2分)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张常客豫,遂家焉于是余有叹焉 |
B.见其指已破,履已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C.妻为北兵掠去吾属今为之虏矣 |
D.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