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liè等同,并立,相比),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为政简静,吏人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B.征为司宗中大夫其一西出,之无所得
C.明帝、武帝并好文学都督阎公之
D.群公碑志多托焉足下方温经,猥不敢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陈氏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其响之激越,良久
B.文章辞令,盛邺下所称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C.信幼俊迈,聪敏绝伦予亦悄然而悲,肃然
D.乃作《哀江南赋》致其意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④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⑤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⑥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②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C.且庸人尚羞之羞:感到羞愧 
D.以先国家之急先:前面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C.相如闻,不肯与会不欲与廉颇争列
D.且相如素贱人且庸人尚羞之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翻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量。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通“嘱”
C.常让他将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绾称病不行 B①文帝且崩时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①上赐之剑 D①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②执其手而与之谋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组是( )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河间兵击吴楚有功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没斥责过卫绾,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又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又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下列加点字中,与“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中的“完”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得夜见汉使
C.空以身膏草野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下列句子中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②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09四川高考试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常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纯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B.未及为而去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问征夫以前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