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liè等同,并立,相比),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
B.寻征为司宗中大夫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
C.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都督阎公之雅望 |
D.群公碑志多相托焉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
B.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C.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
D.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④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⑤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⑥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②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城父、舒、六等为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引兵解而东归解,涣散,松弛 |
B.楚兵罢食尽罢,通“疲”,疲惫 |
C.以舒屠六,举九江兵举,“尽”的意思 |
D.歌数阕,美人和之和,应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侯皆附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秦王还柱而走
c.楚兵且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②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③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④大司马周殷叛楚
⑤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⑥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③⑥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
B.毋妄言,族矣族:灭族 |
C.梁以此奇籍奇:感到……不一般 |
D.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明白、知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
B.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C.梁乃召故所知豪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名。 |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习。 |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志。 |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将。 |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4分)
(2)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4分)
(3)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胜,仁杰子也,通经传大义。年十六,入宿卫,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大臣有密奏,辄屏左右,独留胜,许听之;出则参乘舆,入则侍帷幄。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帝亲征,胜直武帐中,虽亲王不得辄至。胜传旨饬诸将,还侍帝侧,矢交帐前,胜立侍不动。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桑哥秉政,势焰熏灼,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桑哥败,罢尚书省,政归中书。帝问谁可相者,胜对曰:“天下公论,皆属完泽。”遂相完泽,而以胜参知政事。大德九年,以胜代为上都留守。既至,通商贾,抑豪纵,出纳有法,供亿不匮,民赖以安。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悉绳以法。奉圣州民高氏,以赀雄乡里,身死子幼。有达官利其财,使其部曲强娶高氏妇。胜白帝,斥之,高氏以全。岁大饥,辄发仓廪赈民,乃自劾待罪。帝报曰:“祖宗以上都之民付卿父子,欲安之也,朕复何忧?卿其视事!”民德之,为立祠上都西门外。帝闻之,复命工写其像以赐,俾传示子孙。
初,开平人张弼,家富。弼死,其奴索钱民家,弗得,殴负钱者至死。有治其狱者,教奴引弼子,并下之狱。丞相铁木迭儿受其赂六万缗,终不为直。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帝欲诛之,太后为言,仅夺其印绶而罢之。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遂复出据相位,乃执杨朵儿只戮于市,且复诬胜迎诏不敬,并杀之。胜死之日,百姓争持纸钱,哭于尸傍甚哀。泰定初,诏雪其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传旨饬诸将,还侍帝侧饬:命令 |
B.复命工写其像以赐写:摹画。 |
C.终不为直直:平反。 |
D.仅夺其印绶而罢之夺:改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胜深受皇帝信任的一组是
①辄屏左右,独留胜
②胜解衣,以身温之
③遂相完泽
④胜白帝,斥之
⑤俾传示子孙
⑥泰定初,诏雪其冤
A.①④⑥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胜十六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因为贺胜严肃端庄不多说话,所以,世祖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担任身边侍卫。 |
B.贺胜举荐官员时能秉公进言。桑哥当权失败后,权力归入中书省,皇帝询问谁适合担任宰相,贺胜从公论出发,举荐了完泽。 |
C.贺胜担任上都留守时颇有政绩。他到任后,使商人自由经商,抑制豪强,财政收支有制度,供应财物不匮乏,百姓生活安定。 |
D.贺胜爱护百姓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做过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在他蒙冤被杀后,百姓争相拿着纸钱在他的尸体旁哀哭。 |
把下面文中画线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5分)
(2)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
文言文阅读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 B.①②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①,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②。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③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④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五》)
【注】①黉序:古代的乡学。②大学:古学校名,即国学。③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④嬖:宠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袭爵永宁侯袭:继承 | B.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引:推荐。 |
C.二人并坐免官坐:因为犯罪。 | D.依仆射李平故事故事:旧事。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道元“执法清刻”的一组是()
①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③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④(蛮人)请前刺史寇祖礼
⑤道元追讨,多有斩获⑥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推荐将其从太傅掾任上调为书侍御史,后因此而受牵连获罪被免职。 |
B.顺皇后的父亲于劲是冀州刺史,领兵在关中作战,不在冀州任上。郦道元虽身为冀州镇东府长史,管理冀州全州事务达三年之久,说明了于劲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
C.郦道元在任东荆州刺史时,老百姓状告前任刺史寇祖礼执法苛酷,结果朝廷将前后两任刺史同时免官治罪。 |
D.侍臣丘念深受司州牧、汝南人王悦宠信,干预政事,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主持正义,把丘念抓起来,并抢在灵太后命令下达之前将其处死。 |
翻译下列句子。
(1)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2)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