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茅台教父”季克良
张芋月
季克良,原本姓顾,幼时家庭条件贫苦,被过继到季家。父母们都是农民,未接受过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养父一字不识,但每日都会监督我背书。有时我偷懒,没认真记课文就胡乱背书,欺负他不识字。没想到养父竟找到了检测我是否认真背书的诀窍……”
小学毕业时,生养父母们聚在一起讨论季克良的教育问题。在种田、当学徒、报考初中的选项中权衡之后,达成了统一意见:如能考上初中,砸锅卖铁也要供;没考上就回家种田。
父母之心化为鞭策,他发奋考取初中高中,并在1959年参加高考,进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入校后选择了食品发酵专业,也选择了与酒相关的人生。
不过,季克良说,当时择校以离家近为原则,选择这所大学,只因“路费便宜”。
大学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因付不起车船费,他三次寒暑假没回家,留在学校埋头苦读。期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阑尾炎连续两次开刀……这些苦难都被长辈们善意地隐瞒,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知晓?
谈及此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露出深深的内疚和心酸: “我的父亲母亲们直到去世,一个也没来过茅台,这也是我的遗憾。”
虽说先有茅台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
1964年,季克良和夫人作为技术研究人员一起被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原始而豪放的喀斯特高原“气候和土壤完全不同,加上一吃就流鼻水的辣椒、破旧不堪的厂房设施”,季克良难免水土不服。
初到茅台酒厂那年,他的工资是每月四十二块五,茅台酒的产量只有200多吨,市场价是三块六毛钱一瓶:因经营不力,总人数仅300余人的酒厂开始把工人往外调,1964年一整年,酒厂总亏损八十多万。
梦想遭遇现实,或许总有几分不堪。但当不同的酒香伴随赤水河谷的微风徐徐吹来,飘入心间,季克良坚定地告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酿酒师是我的梦想”。
他开始潜心投入茅台酒工艺的研究与改良。初步了解茅台的季克良发现,茅台的传统酿造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这与他在大学课本上学到的并不相同。
季克良说,那时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整日和工人在一起,3年时间,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然而,有少年时代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做底子,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季克良并没有喊声“苦和累”。
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身体力行。“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他又大胆进行创新,潜心研究工艺改革,将传统酿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了工作强度,以此来提高茅台的质量和产量。
回忆过去,季克良认为,那段磨炼也令他彻底顿悟到茅台的精髓。
此后,伴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茅台热”,茅台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季克良也从1973年开始转到生产科,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78年,茅台实现了十七年来第一次赢利。
成绩突出的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一级一级都不放我了。”他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省委不放。”
为了留住他,茅台酒厂厂长邹开良曾在一年春节前几天不远千里来到季克良的家乡,看望他的养父,并动员他们来贵州生活。
1998年,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销售大幅下滑。季克良临危受命,出任茅台集团掌门人。他很快作出决策:全员跑市场卖酒,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任期内,不仅茅台酒销售持续增长,还实现了茅台股份公司的上市,茅台集团总资产也由20多亿元增至400多亿元。久而久之,季克良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超过六十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国资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经数度延长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任上退下时,又担任了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这一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3万多吨,茅台集团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了近一万人,销售收入达到两百四十个亿。
外界戏称季克良的鼻子天生为品酒而生,鼻子大所以聚焦酒中的香气成分。对于这一说法,季克良笑答:“我用鼻子品酒是因为自身酒量小……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备天生的灵敏度外,还要靠后期的开发,即不断用其去分析和判断,以锻炼它的性能。”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节选自《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25日,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克良的家庭虽然清苦,但是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他进人大学并选择了与酒有关的专业。 |
B.季克良为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而深感遗憾,因为他初到茅台酒厂时,酒厂经营不力,亏损严重。 |
C.季克良发现茅台酿造工艺的神秘之处与所学知识并不吻合,他深入车间,身体力行,逐渐领悟到茅台的精髓。 |
D.季克良抓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的机遇,带领全厂实现了十七年来的第一次赢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E.季克良的“好鼻子”不仅有其天生的因素,更是他后期锻炼的结果:为保护“好鼻子”,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其成就的取得与早期经历、个人品质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该人物传记较多地引述了季克良的话语。引述传主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同答。
(4)季克良为什么被人们称为“茅台教父”?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茶种类繁多,品种优良,栽种管理精细,加工方法科学,工艺先进,花色品种齐全。品质风格独特。其中,名优茶品种就有600多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提并论。茶具有廉、美、清、和的品格,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它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有好的鲜叶原料和精良的加工工艺才能制出好茶。
有了好茶,还要看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好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来。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如洁净的泉水、天落水、溪水等。城市的自来水含有较多的氯离子,直接用来烧开水沏茶,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故宜将自来水先在容器内贮放24小时后使用,有条件者可用净水器。烧水宜用硬质本炭或电,忌用煤油、柴油、木柴等有烟气及异杂味的燃料。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中、低档茶可同93℃~l00℃水冲泡。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据试验,93℃、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来掌握。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热水瓶等。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具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土的泡沫括去,冲沏即告完成。 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大乐趣。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氛围的。若在茂林修竹、空谷幽兰的环境中,邀上三五知己,品茗、赏景、赋诗,便会进入一种乐而忘归的境界。
中国茶艺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就拿清饮式来说,品茶的真趣需从茶之品、茶之味、茶之韵、茶之德、茶之美中去体会。茶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物的形神结合,这要以文化素养和灵感培养为基础。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冉冉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失之物外,并选入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忘我境界。
选自《清茶一杯也能醉人》有删节)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又具有廉、美、清、和的品格,它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 |
B.中国茶种类繁多,有六大类2000多个品种,且名优品种多,茶的外形、风格、滋味、效能各不相同。 |
C.荼能清忧解困、联络感情,尤其是三五知已借品茗之机赏景、赋诗,会使人感受到茶带来的生活乐趣。 |
D.茶叶可以从芽叶的整碎、色泽等外在综合表现和芽叶的光润、滋味的浓淡程度等内在综合反映两方面来评价。 |
下列关于沏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饮茶要选好茶,好茶的标准是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冲泡时宜首先滤去杂质污物。 |
B.泡茶宜用软水,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为避免城市的自来水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故宜将自来水净化或者在容器内贮放24小时后使用。 |
C.依据茶叶品种选用不同温度的水冲泡,冲泡时闻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93℃、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 |
D.选用茶具宜讲究,多数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等;为便于观赏,冲泡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购买茶叶时,既要关注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鲜暗等外观特点,还应冲泡一杯,看其色,嗅其味,品其香,衡量其内在品质。 |
B.只要是好茶,人们都会在呷第一口时感到满口清香、肺腑空灵,第二口时感到神精气爽,并于慢啜细品后进入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
C.电影电视节目中常有饮用盖碗茶的情节,饮者多用杯盖在水面上括两下,这似乎是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其目的在于括去水面上的泡沫。 |
D.中国茶艺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茶、水、器、环境、技艺、心灵的完美统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饮茶者较难达到这种境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张伟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
这位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并非没有道理。
在朋友眼里,马裕藻性格平和,对人甚是谦恭,即便是熟识的人,也总是称某某先生。他喜欢与旧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谈,因此多数时候,都是他在一旁点头微笑。
当时的国文系学生,对马裕藻既无惧意,也无敬意。因为马主任虽然在音韵学和文字学上造诣不浅,但在行事方面,不见突出,讲起课来,口才也不见佳,“平庸沉闷,使人思睡”。
他甚至会不经意透露一些关于自己妻子贤惠的故事,以至有一次上课,学生揶揄他:“这一次还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内人的事情吧。”
结果,学生们给这个宽厚长者下了个尖刻的评语:“糊涂”。他却依然以他的好脾气,笑脸相迎,周旋于各派之间,在大庭广众之中,从容应付,甘心当他的“沙龙教授”
今天,我们只能从回忆录里领略他的风采:朴素的长袍和黑皮鞋,使他显得有点“骆驼”,但“北大国文系之负盛名,他实在是首创的开国元勋”。
可惜,这位开国元勋在职业舞台的最后一幕,仍是一副辛酸的“可怜相”。
胡适任文学院院长后,厉行改革,马先生系主任的位置岌岌可危。他写了一封长信,历数自己任上的基本工作,说明国文系改革面临的困难,对胡适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解释。据看过信的人评论,那种语气,“就是下级向上级提交的一份报告和答辩”,透着愤懑和无奈。
随后,他辞去系主任职务,带着“好好先生”的头衔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即便偶尔被提起,也往往是作为陪衬。甚至没什么人记得,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出台,功劳主要应记在马裕藻名下。
难怪多年后北大一名学生替他抱不平:大大一厚本《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他在北大国文系做了14年的系主任,竟没有什么人为他写下纪念性的文字。
历史几乎遗漏了这位老人在笑脸背后深藏的跃动姿态。
据说,在他任系主任时,家里有个年轻人要报考北大。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探问马裕藻:“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主任顿时大怒:“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
北平被占领时,有同学请他写些字留作纪念。他却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
这是看惯了马式宽厚的人无法想像的一面。学生张中行在与马先生接触日久之后,一改先前对老师的认识:大家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
北大评议会的许多教授,更是领教过他容易激怒的作风。在评议会上一旦遇见不合理的意见,他总是大声叱咤,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截然两样。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时,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不久,北大评议会决议:章士钊为教育界罪人,北大与教育部脱离关系,马裕藻等人随后发表《北大评议员反章士钊宣言》,不承认章为教育总长。
作为国文系主任,他努力吸收有才华的学者来国文系任教。然而当时新旧两派斗争势同水火,每逢一学年开始,马裕藻常坐着车,奔走于各派之间,一面联络旧交,一面网罗新人,还须适应学生的要求,折衷于新旧之间,谦虚态度令人动容。鲁迅得以到北大教书,便是他亲自邀请所致。
鲁迅认为,1929年左右大革命失败,“南北一统”之际,“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唯独被人忽视的马裕藻,“未改其面目”。
只是这一切,居然都被忽视了,未能改变人们当年对“好好先生”的盖棺定论
辞职以后不久,适逢北京大学南迁,马裕藻隐姓埋名,住在北京一条小胡同里,足不出户在家读书,“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张中行每次去看他,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在学生眼中,马裕藻是一个“糊涂”的国文教授,像张中行这样始终能够作出中肯评价的学生是不多的。 |
B.由于胡适对国文系的一些工作不满意,马裕藻只好辞去系主任一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问世事。 |
C.马裕藻虽然行事不突出,口才不佳,但学术造诣不浅。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能得以出台,他功不可没。 |
D.文章多处写到马裕藻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从不同方面刻画了马裕藻的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E.文章写马裕藻和鲁迅、胡适以及张中行等人的关系,意在说明其性格平和谦恭,善于在各派之间周旋。马裕藻有哪些品质被人忽略了?请简要概括。
答:文章用不少篇幅写马裕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菜虎
孙犁
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
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有人说,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菜虎回来了。”
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色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找野菜,寻找所有绿色的、可以吃的东西。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还挖野菜?”
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一家人都快饿死了!”
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
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色的长发。
“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
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
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
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还能回来吗?”
“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母亲回答。
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
菜虎和他多病的老伴早死了。
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现在的手推车都换成了胶皮轱辘,推动起来,是没有多少声音的
1980年9月29日晨
(节选自孙犁回忆性散文《乡里旧闻》)
【注】文中所写的水灾发生于1920年,当时作者7岁。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的菜虎是一个从小就以卖菜为生的北方农民,他既有农民的质朴勤劳,又有生意人的精明细致。 |
B.由于生活所迫,菜虎家只好把女儿送到外国人建在天津的教堂,直到菜虎夫妇去世,他女儿才回来。 |
C.文章写受灾情况,孩子们挖野菜时天真的对话,在表现生活辛酸的同时也为写菜虎家送女儿入教作铺垫。 |
D.文章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在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的同时,把一个个生活画面具体地展现出来。 |
E.文章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不事雕饰,质朴单纯,简洁明净,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耐人寻味文中两次写到“悠扬悦耳的声音”,在内容上分别起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文章用不少篇幅写滹沱河水灾,孩子挖地梨、挖野菜,菜虎送女儿入教等事,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中国画无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和灵魂。 |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心情。 |
C.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是“自然”“自心”“直接”“真”和纯净无欺的。 |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的水墨法 |
下列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其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超过油画。 |
B.中、西线画表现物象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洋线画。 |
C.西洋画的传统是以线条显露凹凸,体贴轮廓,而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线示体。 |
D.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摹形体实象,把握实体感觉。 |
文中为什么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共22分)
夜游者李雪峰
①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②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③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芜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④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⑤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 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与熟悉的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⑥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⑦但我一直梦想着。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晰,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