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据此,1859年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
| A.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
| C.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
|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
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决定在同文馆中增设“天文算学馆”,专授天文学和数学。恭亲王建议翰林、进士、举人都可以申请入学,读了三年之后予以“格外优保”的升官机会。但此建议遭到部分官员的激烈反对,其中一位御史提出建议:“止宜责成钦天监衙门考取年少颖悟之天文生、算学生,送馆学习,俾西法与中法,互相考验。”该御史的建议旨在( )
| A.倡导中西两种科学交流 | B.贬抑西方天文学、数学 |
| C.以委婉的方式引进西学 | D.沟通与调和东西方文化 |
下侧图片为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这反映了()
| A.清朝末年“西学东渐” |
| B.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医学 |
| C.西医传播得到朝廷支持 |
| D.沿海民众容易接受西学 |
清代学者恽敬在《读货殖列传》中说:“盖三代之后,仕者为偱吏、酷吏、佞幸三途,其余心力异于人者,不归儒林,即归货殖,天下盖尽于此矣......是故货殖者,亦天下人古今之大会也。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商人势力不容忽视 |
| B.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C.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
| D.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
|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
|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
|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