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武夷岩荼出口海外,最方便的路线是沿崇阳溪、建溪入闽江,直下福州港。按照清江苏巡抚梁章钜的说法:“该夷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夷所醉心,既得福州,则可以渐迭崇安。”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一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三中两条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
(2)清江苏巡抚梁章钜说,中国最初只同意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通商口岸,但是英国人坚持要列入福州,遂成五口通商。材料二中,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力争福州开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的内容有何不同之处?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怎样的改变?
某班初二学生对新中国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关注“三农”的史实,进行了一次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在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1962年初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材料一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 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该事件完成的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一图二与材料三说明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有过哪些严重失误?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分)
(3)依据材料四,请你指出刘少奇讲话的基本态度。此前中共中央是如何纠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的? (2分)
明代前期和清代实行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不同的结果,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记取。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出海商船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500石,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凡外来的一切人员一、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员担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积极作用? (1分)
(2)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带来哪些消极影响?(2分)
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扰以为怪,……至于元,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建立者通过什么事件登上皇位?建立政权②是哪个民族?(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什么历史现象?此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名称是什么?(2分)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宋元时期呈现出哪些历史发展趋势?(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二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它创立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哪两科?
(3) 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是哪几位?
(4)科举制推行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这种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