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
B.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抗争 | B.探索 | C.屈辱 | D.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