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
| A.“百花齐放”的方针 |
| B.“百家争鸣”的方针 |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
|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 B.存天理、灭人欲 |
|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 B.时局和战的变迁 |
| C.基本国策的改变 |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诗歌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门阀政治的衰落 | B.唐代都城的变迁 |
| C.科举制度的出现 | D.唐代气候的变迁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 A.唐朝的门下省 | B.宋朝的枢密院 |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 B.老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