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比,正确的是( )
①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描绘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蓝图
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④前者实质是主张复兴古典文化,后者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面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成分构成示意图,图片反映了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 B.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
C.实行了土地革命的政策 | D.革命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说明
类别 |
成都(%) |
北京(%) |
衣食住宿 |
68 |
23 |
书籍教育 |
23 |
32 |
娱乐享受 |
9 |
45 |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毛泽东在1920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这表明
A.改造中国与世界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是改良 |
B.在党的筹建时期党的早期积极分子理论上尚不是很成熟 |
C.党的早期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
D.党的早期积极分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
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产生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符合民生主义的精神要求 | B.在中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 |
C.抓住了革命的根本问题 | D.是要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