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分)中共十八届四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和发展历程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运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三:从字面来看,依法治国似乎与经济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诚信经济,这都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和提供保障,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即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此次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红利。
(3)结合材料,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江泽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1)当前,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是什么?
(2)这一旗帜引领下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3)我们为什么要高举这一伟大旗帜?
2008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政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节日期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来,即增加了节日气氛,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积极推动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材料1: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部分材料如下: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国家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从2005年开始,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材料2:2005年5月14日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2005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出席开幕式时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结合材料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1反映了什么观点?简要分析原因。
(2)材料l反映观点所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3)材料2反映了什么观点?怎样解决这一同题?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对你有何启示?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