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材料三 新华社广州2013年1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多种措施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1)根据材料一“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中国人民以勇气和智慧创办了经济特区,它的创办有何意义?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犹太人被剥夺了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突然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强迫他们清扫街道。
材料二: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跪下,表示沉痛哀悼、负疚和赎罪。
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在哪国?当时该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2)勃兰特为什么要下跪?这说明了什么?
为以下图片填写说明: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材料引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部法律:
根据本章程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则、协议和执照,均需包括以下条件:
(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互助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的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干涉、约束和压迫。
(2)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规定的最高工时、最底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
材料二: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的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我们惟一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回答:
(1)材料一出自哪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体现出罗斯福站在哪一阶级的立场上?他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感到“恐惧”、“害怕”的是什么?
(4)材料三这段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下图是1927年德国的一幅漫画。读图后请回答:
(1)1927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什么时期?
(2)从漫画中反映的问题看,它预示着什么?
(3)后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什么现象应验了这一预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情景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1933年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回答:
(1)上图反映了当时美国发生的什么社会现象?
(2)发表上述演说的总统是谁?
(3)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这位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