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每空2分)有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基因(D和d,H和h)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基因 组合 |
D、H同时存在(D_H_型) |
D存在、H不存在(D_hh型) |
H存在、D不存在(ddH_型) |
D和H都不存在(ddhh型) |
花纹 颜色 |
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 |
橘红色中 |
黑色中 |
白色中 |
现存在下列三个杂交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野生型×白色→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
乙:橘红色×橘红色→F1:橘红色、白色。
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属于假说—演绎法的________阶段,甲组杂交,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_____。
(2)让乙组后代F1中橘红色无毒蛇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杂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_______。
(3)让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橘红色的有120条,那么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理论上有_______条。
(4)野生型个体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的概率最大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
下图是某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式图,但是其中有两幅图是错误的。请据图回答:
(1)a~g中错误的图像是___和___,前者错在___,后者错在___。
(2)从a~g中选出正确的图像后,将它们按照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中排在第3位的图像是___。
(3)b图所示细胞处于___期,该期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
(4)下图甲、乙、丙、丁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丁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基因突变发生在图丁中的哪一段?___。图丁中CD段染色体行为变化与图甲、乙、丙中的___变化相同
I.下图一是某植物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不同的物质,a、b、c代表细胞器),图二为该植物在适宜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下,处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a表示___;从图一可知,该细胞吸收钾离子的方式为___;在细胞结构b基质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
(2)当光照强度为X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
(3)图二中,影响M点左右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当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处于M点时,图一b中的物质②将来自于___ 。
(4)适当提高外界温度,图二中的N点将向___移动。
II.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___mL/h。
(2)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___(偏高/偏低/相同),原因是___。
(3)假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___反应阶段。
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实验研究,下表为分组实验结果,请完善实验报告。
注射药剂种类 |
|||
组别 |
心得安 |
肾上腺素 |
耗氧量(×103mL) |
A |
2.0 |
||
B |
+ |
- |
1.7 |
C |
- |
+ |
2.5 |
D |
+ |
+ |
2.1 |
注:“+”表示添加药剂,“-”表示未添加药剂
实验目的:探究___
材料用具:小鼠若干只,注射器,检测耗氧量装置(如右下图),肾上腺素溶液和心得安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方法步骤:
①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20只,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___。
②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开始时大烧杯内外的液面等高。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___,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结果分析:
①为方便比较上表中各组数值,请选择适宜的图表类型绘图(左下图)。
②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__,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关键多效基因IPA1。研究发现,基因IPA1发生突变后,会使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克表示的一千粒种子的重量)增加,同时茎秆变得粗壮,增加了抗倒伏能力。实验显示,将突变后的IPA1基因导入常规水稻品种,可以使其产量增加10%以上。下图表示该水稻新品种的简易培育流程,据图回答:
(1)上图所示流程中步骤①是实验所用技术的核心步骤,构建重组质粒需要的工具酶为___。
(2)将重组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之前,常用___处理该细菌,以增加该细菌___的通透性。
(3)土壤农杆菌的质粒上应该具备___以便筛选。
(4)④过程应用的主要生物技术是___,原理是___,在该技术过程中,以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诱导脱分化,形成___,才能得到水稻新品种植株。
(5)从变异类型上分析,该水稻的新性状的出现应该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
野生玫瑰是二倍体,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能淡化颜色的深度(BB导致完全淡化,Bb淡化效果为红色)。现有一白花植株(P1)和一紫花植株(P2),以它们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BB和Bb的淡化效果不同,可以认为基因B对b为____________关系。
(2)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可知,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若让所有F1植株间自由授粉(可自株受粉和异株受粉),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棋盘格式画遗传图解,来表示白花植株P1和F1中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
(4)已知A基因表达后,能合成某种酶,催化和控制色素的合成过程,而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的两种可能的机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