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下图表示位于甲状腺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在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形成G蛋白偶联受体后被活化,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请回答:
(1)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图中过程①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________作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
(3)过程②除了需要图中已表示出的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项)。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有些功能蛋白A分子量变小,经测序表明这些分子前端氨基酸序列正确,但从某个谷氨酸开始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丢失,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图中的生物效应指的是_____________。
下列A、B两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 ▲(填“植物”或“动物”)细胞,其主要依据是 ▲。
(2)图A中⑥所指的是 ▲,它是细胞合成 ▲的场所。
(3)图B中②的功能是 ▲。
(4)图B中⑤是 ▲ ,它是细胞进行 ▲ 的主要场所。
(5)若图B是紫色洋葱鳞片叶肉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 。如果图B是植物的根毛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 ▲ ]▲ 。
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可表示如下:
(1)A可分为A1、A2、A3、A4、A5,从a的角度分析A具有多样性是由于▲。
(2)写出A1~A5中某些物质名称:A1▲; A2▲ ; A3 ▲。
(3)小分子c的名称为 ▲,C1的名称为 ▲。
(4)B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则b▲。
(5)在生命活动中,A和C的功能分别是▲ 。
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 ,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苏丹Ⅲ,用其染色时,可用酒精来冲洗浮色,这是因为▲。
(3)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使用双缩脲试剂A和B,其中双缩脲试剂B的量只有4滴,而不能过量,理由是▲。
(4)本实验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应现配现用,使用时将甲液和乙液▲ 后再用于实验。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 ,造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 。
③蛋白质的鉴定样品液浓度不能▲ ,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洗不净。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装置编号 |
A |
B |
C |
D |
|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
10 |
10 |
5 |
5 |
无菌水/mL |
— |
— |
5 |
5 |
|
活化酵母菌液/mL |
0.1 |
0.1 |
0.1 |
0.1 |
|
温度(℃) |
10 |
25 |
10 |
25 |
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具有▲。
(2)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所进行的探究课题是▲。
(3)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的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取1 mL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计算▲(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5)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的容积为0.1 mm3(1 mL=1000 mm3)。请推导出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
(6)推测4套装置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装置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装置内的种群数量同时达到K值
C.装置A内种群数量的K值与装置B的不同
D.装置D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装置B开始下降
.
【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 ▲,说明血清中的 ▲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 ▲,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能 ▲。比较曲线Ⅰ和Ⅱ可推测 ▲。
(2)分析有关实验中对Ⅰ~Ⅳ组小鼠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四组小鼠应在先感染细菌X,再注射T细胞或血清 |
B.四组小鼠应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再感染细菌X |
C.Ⅱ和Ⅳ组小鼠应先感染Y菌后再注射T细胞或血清 |
D.Ⅰ和Ⅱ组小鼠应先感染X菌,Ⅱ和Ⅳ组小鼠应先感染Y菌,然后都注射T细胞或血清 |
【实验二】体外观察小鼠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3)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 ▲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4)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 ▲。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实验一中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实验一中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