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幅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 )
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 | B.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 |
C.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C.制度的现代化 | D.精神的现代化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幼童留学生每3个月学习华文14天,内容为《孝经》和圣谕。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的主要目的是
A.弘扬传统文化 | B.扩大中国影响 | C.培养强国人才 | D.废除科举制 |
在对待1792年英国外交使团访问一事上,乾隆皇帝批转主事大臣:“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如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这说明
A.“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 B.中英两国关系有了一定改善 |
C.清朝外交礼节呈近代化趋势 | D.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
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近年洋货骤赢,土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 | 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
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 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 |
《资政新篇》中说:“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洪仁玕已初步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先进性 |
B.洪仁玕主张中外自由通商,但不准深入内地 |
C.洪仁玕允许传教士到内地传教,但不准干涉中国内政 |
D.洪仁玕主张在中国采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