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中国大地上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
②除了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不过,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人们却感觉不到,分析表明这是因为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④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而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⑤雾和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⑥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说出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
⑦然而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特别是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在大部分地区,这种霾日的变化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⑧霾会降低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如今在我国的有些城市,这种污染的最大来源是汽车排放的尾气。
⑨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名山全都以雾为奇绝,一些城市也以雾著称。
B.重庆多雾是因为潮湿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
C.云和雾在空气层所处位置相同,都能指示天气。
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中国的“霾都”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地区,霾日变化都呈增长趋势,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B.随着对雾霾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中国新兴的“雾都”实际都是“霾都”。
C.重庆从二战到建国后一直是军工生产的重地,实质早已是污染严重的“霾都”。
D.新增的各地“霾都”都处于盆地之中,周围群山环绕,潮湿空气不容易扩散。

下列现象与霾的形成无关的一项是

A.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200多万车辆停驶等措施的执行使其天空呈“APEC蓝”。
B.1975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为排放量增加,中国霾日明显增加。
C.云南兰坪有个神奇的湖泊,天气变化的时候,一条白龙似的水雾从湖面盘旋升起。
D.曾有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实际上高温条件下出现的不可能是雾。

根据文意,“雾”和“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分点概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1)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2)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食虫植物开花
①曾经无数次想象吃荤的植物究竟开出怎么样的花,大腹便便、或是油头粉面、又或是张牙舞爪?近日,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内的“白颈”、“朱思迪”等多个品种的瓶子草已进入花期。瞧!花儿虽然没有它叶子的那份趾高气扬,但是也绝不低调,花茎高高挺出,有的甚至比叶子高出许多,柔弱的花茎支撑着硕大的花朵显得有些吃力。紫色,粉红的花朵明媚中带着几分羞涩,恰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②瓶子草是奇特的食虫植物,它利用叶子来捕捉和消化蚂蚁、苍蝇、蚊子等昆虫。其瓶状叶是有效的昆虫陷阱,瓶状叶外部色彩鲜艳,内壁能分泌消化液,与瓶内贮藏的雨水相混,起到溺死并消化昆虫的作用。瓶状叶的开口处常分泌香甜的蜜汁,引诱昆虫前来采吃,一旦受骗的昆虫爬进内壁,滑落到瓶内的消化液里,将受到内壁的倒刺毛挡住去路,最终溺死其中无法逃出生天。昆虫的尸体在瓶子草消化酶的作用下,变为营养物质氨基酸被瓶壁吸收。
③吃饱喝足的瓶子草在每年的4-5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花单生茎顶,两性,花朵较大,呈紫色或粉红色。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花朵具有复杂而精密的构造。
④瓶子草最主要的授粉者是蜜蜂,蜜蜂要采蜜的时候,由于花朵的构造,它们必须先经过其中一个柱头,才能进入倒伞状的空腔部分。在空腔内,它们不免会沾到一堆来自花药或者掉落的花粉。离开的时候,也由于花朵的构造,蜜蜂得从其中一个盖状的花瓣出去,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蜜蜂经过柱头造成自花授粉。正是瓶子草的这种异花授粉也就决定了它的不简单。
⑤当然聪明的瓶子草不会对所有造访的昆虫都格杀勿论,为了避免授粉的有益昆虫掉进“瓶”内被误食,它的花茎往往高出叶子很多。瓶子草设下美丽的陷阱,只吃它们“相中”的食物,而对帮助它们传粉的昆虫,则温柔地网开一面。
(摘编自2012年5月7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总分顺序

下列句子属于平实说明的一项是( )

A.曾经无数次想象吃荤的植物究竟开出怎么样的花,大腹便便、或是油头粉面、又或是张牙舞爪?
B.紫色,粉红的花朵明媚中带着几分羞涩,恰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C.瓶子草是奇特的食虫植物,它利用叶子来捕捉和消化蚂蚁、苍蝇、蚊子等昆虫。
D.瓶子草设下美丽的陷阱,只吃它们“相中”的食物,而对帮助它们传粉的昆虫,则温柔地网开一面。

根据文意,下列与瓶子草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瓶子草的花儿虽然没有它叶子的那份趾高气扬,但是也绝不低调,花茎高高挺出。
B.瓶子草叶子分泌的消化液,与瓶内贮藏的雨水想混,可以溺死并消化昆虫。
C.瓶子草花朵的构造复杂而精密,花单生茎顶,两性,呈紫色或粉红色。
D.食虫植物瓶子草的授粉方式一般是异花授粉,蜜蜂是其唯一的授粉者。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聪明的瓶子草利用自身的氨基酸把昆虫的尸体变为营养物质消化酶吸收。
B.蜜蜂采蜜的,要进入瓶子草花朵倒伞状的空腔部分,必须先经过其中一个柱头。
C.蜜蜂经过花朵柱头会造成自花授粉,所以离开花朵空腔时,可以不从盖状的花瓣飞出。
D.瓶子草的花茎往往高出叶子很多,是为了引诱那些帮助它们传粉的昆虫掉进“瓶”内供其享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他看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走访。一进门,鼻子就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21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1.

本文的题目"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2.

文章第②段"头疼"的意思是,李想让作者头疼的事情是指

3.

第⑦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

4.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关于本文主旨点评的文字。

李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严重缺失,使他心理变得,而一旦这种缺失得到弥补,他便很快恢复儿童的天性,就像花蕾得到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养,瞬间便可以绽放它美丽。文章启示我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柳州螺蛳粉

①螺蛳粉是柳州人最爱的风味小吃,在龙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现已列入柳州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柳州市大旅游名片之一,而且在全国不少城市也树立了口碑。

②烹饪螺蛳粉的工序并不简单。先是烧开一锅沸腾的清水,再将一把又细又圆的干米粉下到锅里,加进时令蔬菜一同烫煮,一二分钟后捞起粉和菜,沥干水,加入事先配好的酸笋、萝卜干、木耳、黄花菜、油炸腐竹、花生等各种配菜,最后从另一口咕嘟翻滚的大锅里舀一勺鲜红油亮的精制螺蛳汤浇进碗里,一碗浓香四溢的螺蛳粉才大功告成。

③螺蛳粉的特有品质就在它的色、香、味。首先,螺蛳粉鲜艳的色彩已经打动食客的心:雪白的米粉,翠绿的蔬菜、金黄的腐竹、淡黄的酸笋、黝黑的木耳、褐红的花生、红亮的辣椒油,真是五彩缤纷,十分养眼。其次,扑鼻的浓香定会把你的食欲撩拨得无法自持,浓郁的酸笋味,鲜美的螺蛳香,丰富的作料香味,令你垂涎欲滴;最让你抵挡不住的就是那天下独绝的味道了,那滑爽的米粉带着螺蛳的鲜,热辣辣地顺喉而下,再吃上几口味道和口感各有其妙的配菜,喝上几口酸辣鲜爽的螺蛳汤,那种由舌尖味蕾直通到五脏六腑再扩散到每个毛孔的舒畅爽快,让所有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失色。如果再加上一些用螺蛳汤熬煮过的卤蛋、鸭脚、猪尾、鸡翅、豆腐泡等美味小吃,就更加过瘾了。

④当然,螺蛳粉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色香味俱佳的经典美食,它还是柳州文化和柳州精神的一个载体。先说螺蛳粉的"细",别看它出锅的过程似乎简单,其实此前还有着复杂细致的工序。A例如地道的螺蛳汤,它用上好的田螺、整副猪筒骨,加上肉桂、八角、花椒等多种作料,文火熬制而成。期间的材料配制、工序安排、火候掌握,无一不精心考究。B可以这么说,地道的螺蛳粉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序不亚于一辆五菱汽车的生产。再看螺蛳粉的"杂",它用料复杂,色彩鲜艳,五味杂陈,不正体现柳州这个"桂中商埠"所具有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传统吗?最后看螺蛳粉火爆的"辣",柳州人就有这样火辣、豪爽、敢想敢干、决不服输的性格。

⑤柳州人都会有一种割舍不掉的螺蛳粉情结。许多从外地归乡的柳州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去搞碗螺蛳粉先",而远在外地打拼的游子也会穿越半个城市去找寻一家写着"柳州螺蛳粉"的小店来熨烫那一颗思乡的心。

⑥一碗酸辣鲜爽的螺蛳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柳州爽朗豪放的神韵,它是柳州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号。如果你想要读懂柳州,品味柳州,就请从"舌尖上的柳州"开始吧!

1.

螺蛳粉是柳州饮食文化的著名品牌,请你根据要求,把下面表格补写完整。

品牌特色
具体表现
重要的品牌地位
(1)
广泛的群众基础
(2)
独特的"柳州味道"
(3)
复杂的制作工艺
螺蛳粉制作用料复杂多样,制作过程中的工序安排、火候掌握等都要精心考究。
(4)
螺蛳粉能象征柳州的文化和精神,展现柳州爽朗豪放的神韵,寄托柳州人的乡土情怀。
2.

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依次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

阅读理解。
A.吴用道.........“前日所说央刘兄去探听路程从那里来,今日天晚,来早便请登程。”公孙胜道:“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晁盖道:“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桨村,有一个闲汉叫做”白日鼠“白胜,也曾来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盘缠。”吴用道:“北斗上白光莫不是应在这人?自有用他处。”刘唐道:“此处黄泥冈较远,何处可以容身?”吴用道:“只这个白胜家,便是我们安身处。——亦还要用了白胜。”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B.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涤;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挎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林冲正没好气,那里答应,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A选文中吴用说“我有一条计策”,这条计策是什么?白胜和吴用在此计策实施的过程中各做了些什么?请简要回答。
B选文中“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的汉子是谁?联系《水浒传》,另举两例说说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1.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2.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3.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4.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5.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6.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7.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8.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9.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10.--- -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