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中国大地上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
②除了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不过,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人们却感觉不到,分析表明这是因为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④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而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⑤雾和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⑥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说出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
⑦然而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特别是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在大部分地区,这种霾日的变化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⑧霾会降低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如今在我国的有些城市,这种污染的最大来源是汽车排放的尾气。
⑨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名山全都以雾为奇绝,一些城市也以雾著称。 |
B.重庆多雾是因为潮湿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 |
C.云和雾在空气层所处位置相同,都能指示天气。 |
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 |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中国的“霾都”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地区,霾日变化都呈增长趋势,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
B.随着对雾霾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中国新兴的“雾都”实际都是“霾都”。 |
C.重庆从二战到建国后一直是军工生产的重地,实质早已是污染严重的“霾都”。 |
D.新增的各地“霾都”都处于盆地之中,周围群山环绕,潮湿空气不容易扩散。 |
下列现象与霾的形成无关的一项是
A.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200多万车辆停驶等措施的执行使其天空呈“APEC蓝”。 |
B.1975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为排放量增加,中国霾日明显增加。 |
C.云南兰坪有个神奇的湖泊,天气变化的时候,一条白龙似的水雾从湖面盘旋升起。 |
D.曾有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实际上高温条件下出现的不可能是雾。 |
根据文意,“雾”和“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分点概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1)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2)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 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1)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补充其中的两个方面。
增强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② :③ ;④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2)第⑤段中“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这句话里加点的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文章论述的事理引入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予你最深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
王冬梅
①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以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ò yú,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
②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由深海游到冰层下。
③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
④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A】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B】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C】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
(1)说说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④段画线的【A】【B】【C】三个句子顺序错乱,请重新调整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只填字母),并简要说说调整的理由。
语文实践活动。
张家界市某中学准备举行“走近曹文轩”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今年4月,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我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曹文轩在回答《每日新报》记者时说:“我希望中国的批评家对同胞们写的好作品,应当像欣赏西方文学一样来对待。中国有中国的灯火,不要总是点洋烛。”
(1)请问画线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
【材料二】曹文轩的作品中少年们的成长及周边的生长环境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展现的﹣﹣他借助儿童特有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对纯美世界的构筑。他的唯美世界是由其家乡苏北农村特有的大麦地、芦苇荡、油麻地、草垛、小河、水牛、船只等构成,乡土风情孕育了其小说中特有的乡土风貌。他的独特性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作品还常常出现这样的语言:
四月蔷薇养蚕忙,姑嫂双双去采桑。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桑篮挂在桑树上,抹把眼泪捋把桑。
桃枝插在天门上,出门一一望麦儿黄。
这也端阳,那也端阳。
﹣﹣《青铜葵花》
(2)请你依据以上材料,探究曹文轩作品的特点。
毎步见药
①有一天中午,我睡着睡着忽觉竹床上有硬物,摸了好几次,没发现有什么,倒是摸到自己背上赫然有一个硬块,看来是来者不善的毒疮或恶疽,俗名“背花”。
②妻子认定这是我上地时不戴草帽的结果,也是我好吃辣椒的下场,最后的结论是:赶快进城求医!我当然可以进城。但我有点害怕城里大医院里的拥挤和排队,也不大习惯空调机下的忽冷忽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翻了翻医书,试着用土法祛火解毒。妻子以前在药房工作过,也懂得一些中草药知识,很快从院子里采来马蹄苋,洗净,捣碎,敷于硬块上。但这种草叶较硬,无黏性,不贴身,不要多久就脱落,从纱布边缝里漏出来,散落得满床都是。妻子又去问了一下附近的农民,换上一种犁头草,同样洗净,捣碎,做成黏黏的饼块,敷在背花上“拔毒”和“背毒”。
③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只敷了两三天,背花就开始软化。又敷了两三天,硬块开始缩小。加上我每天喝下几碗金银花泡的水,不到十天的时间,来势汹汹的背花竟消失无痕。整个治疗过程既不花钱,也没有任何劳顿和痛苦。
④我记得自己少年时期也遭遇过这种恶疾。从发作聚脓直至破口泄脓,一个背花消耗抗生素和镇痛剂无数,足足闹腾了二十多天。最严重的时候,硬块竟有碗口大,集小脓头数十个,如鲜艳夺目的一枚毒石榴,令人疼痛难忍,高烧不退,昏天黑地。医生当时还说,这种毒物因靠近心脏,有时候还可能夺人性命。
⑤如今土法轻易祛病,使我对院子里的各种野草刮目相看。车前草,金钱草,白茅根,凌霄,鸡冠花,麦冬,路边筋,田边菊,黄芩,牵牛花籽,紫苏籽,鱼腥草……这些还只是已经入典的,未入典的尚不计其数。龙老师的岳父是三江人,来看女儿和外孙,顺便来我家走走,又给我家来了一次地头讲座,其丰富内容足可以录为一本皇皇大著:原来金钱花与铜钱花是不同的。原来明代纪晓岚用一味苋菜汤,清代慈禧太后用一味白菜汤,也都治愈过大病的。原来每一个农家小院都是个百草园,还是个免费的百药箱,每草皆药,每步见药,虽然不能说包治百病,但对付大多数常见病已绰绰有余。我家有几株七叶莲,据说还是医治蛇伤的神草。
⑥我在路上碰到吴胖子,一位家住附近的医生,问他为何不给病人多用草药。
⑦胖子倒是个老实人,说西药么,价高,利润大。再说西药的药性快,也符合当下人们一切求快的心态。“不瞒你说,现在的医生都是水医生,我也是个水医生,碰到什么病,先吊两瓶水再说!”
⑧“照你这么说,这样的医生我也当得。”
⑨“没错,你是可以当得。”
⑩“滥用抗生素,报上说不是有很多副作用吗?”
⑪“大家都这样吊,你怎么办?你不这么吊,病人还觉得你没水平。没水没瓶(平)嘛!”
⑫他没有说出的理由是:草药无价,无行市,接受者充其量认一份人情,绝不可能掏腰包﹣﹣﹣这种非商业传统肯定要饿死他这样的胖子。
⑬这是我后来知道的。
⑭事情真是奇怪:中国乡下穷人多,却舍贱求贵地大用西药甚至滥用西药。倒是在美国的朋友曾告诉我,那里的一些保险公司看上了中药,这些年鼓励中医开业,以求省钱和增效。事情的阴差阳错,使中国人最应该享受的自家医药传统,倒可能花落他家。一个几乎全民皆医的好传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之内,倒可能文明来文明去地失传。
⑮我们是更文明了,还是更野蛮无知了?
(文/韩少功,有删改)
(1)从全文的记叙顺序来看,笫④段采用的是 ,其作用是
(2)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吴胖子的语言,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了。
①第⑤段画横线句了中,作者列举一连串野草名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第③段“整个治疗过程既不花钱,又没有任何劳顿和痛苦”﹣句,“既……又……”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4)在你看来,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散文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
求 好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②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活品质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④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⑤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⑥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品质。
⑦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⑧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⑩ ,是生活品质。
⑪人人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可能的最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⑫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⑬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名字。
⑭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⑮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⑯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文/林清玄,有删改)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生活品质”,你的认识是 。
(2)第③④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将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文意贯通。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