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B.“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D.“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陆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化具有
A.平等性 | B.扩散性 | C.延续性 | D.包容性 |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指出:“回顾历史,英国是在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起点。仔细观察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实际地位,英国确实回到了欧洲,回到了原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曾经是世界的领导者 |
B.英国依旧承担着欧洲的实际领导者角色 |
C.英国的世界影响力起伏大 |
D.英国的走出和回归体现了其兴衰的历程 |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 B.军事对抗升级 | C.文化差异加大 | D.贫富差距拉大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 | B.英国——德国 | C.美国——德国 | D.英国——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