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
(英)戴维·赫尔德认为,“并非仅仅是宗教改革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有着持久的影响。因为在路德与加尔文的教义中,包含着作为‘个人’的人所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新教教义)把个人从教会直接的‘制度支持’中解放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而激发了把个人看作‘自身命运的主人’的观念,这一观念成了后来政治思想的核心。”戴维·赫尔德在此强调宗教改革()
A.发展了人文主义 |
B.引发了世俗政权与教权的争斗 |
C.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
D.直接引发了政治制度变革 |
“在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中世纪著作所没有的特性。他们发现一系列新的爱好,一种新的感情,一种涉及政治和公民问题的议论,一个没有落入宗教信仰框框的世界。…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新的“爱好”、“感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B.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的享乐与幸福 |
C.“与自己相仿的精神”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思想 |
D.“崇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
B.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神学的批判 |
C.财富可以再创造,莎士比亚不能再造 |
D.莎士比亚作品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英国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 |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C.都是新经济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知识”。他强调这一命题的主要目的是()
A.阐释智者学派的主张 | B.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 |
C.普及人文哲学知识 |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