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
| 1952年 |
1957年 |
1962年 |
1965年 |
| 47.6 |
26.4 |
13.2 |
9.5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C.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D.“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 B.战时同盟解体 |
|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 D.国家实力变化 |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指出,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是国际局势紧张和冲突的根源,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的口号。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 D.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于2012年12月发布的名为“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的预测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称霸”,“到2030年,没有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中国或其他大国) 能够成为霸权国家。”材料表明
| A.霸权主义遭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并遍反对 |
| B.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 |
| C.各国努力建设平等的国际新秩序 |
| D.各国力量均衡 |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 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
| 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 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
| 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D.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