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晋凤笙调夜月,宓妃罗襪映朝霞。
何人贳酒青楼晓,几处寻春紫陌赊。
——北宋•杨亿《次韵和席衢州忆洛阳春游十四》
南宋偏安江南,已之为“行在”,临安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衣冠毕会,商贾云集”,“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城内有以天街中断为中心的闹市区和城南、城北两个大规模的商业区,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商业街道,就是西湖也有个小小的市场,小小 钱塘也是“渔盐商贾都来往”。
——摘自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城市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3)据材料四,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是什么?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分别是什么?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怎样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开端。
回答:
(1)概述从1500年前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民族是如何从分散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材料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二 1970年,33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均产值仅108美元,而21个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则高达3129美元;而到1992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33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产值仅209美元,而21个发达国家人均产值则高达22185美元。
—— 世界银行《1994年发展报告》
回答: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正确吗?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使这一趋势增强,其标志是什么?中国政府为应对这一趋势,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0世纪,世界上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曾进行了经济改革。
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注:胡佛时任美国总统,梅隆任财政部长)
材料二

材料三从直接效果看,“新政”在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渡过大危机的难关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它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深远的影响看,“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1)据材料一、二,分析“胡佛失意”的原因是什么?与胡佛的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分别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请回答:
(2)材料四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制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的直接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五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巩固呢,很快又变了。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六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集
(3)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什么问题?(2分)材料六所述的“深刻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