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蛮 师 傅
韩少功
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走就走吧。
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我吃了一惊。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的一个。
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这还不算什么。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反对方没有吱声。
“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他们都这样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中“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可见我也是一个蛮干者,让大家达成共识,可见出“我”不敢承担责任。 |
| B.文中“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可见这些人都是金钱至上,为了钱,不惜蛮干,甚至不惜有生命危险。 |
| C.文章语言朴实,富于乡土气息,比如人物的名字“莫求”,人物的对话“狗屎”等基本都是乡村的语言,给人以亲切之感。 |
| D.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根据有真实感,同时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
E.小说的结尾“我”的相关评论含蓄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2)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
(3)小说中插入“挖土机翻下山去”的环节,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说:“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有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这种诗歌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写起,却写水中月影,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约略可辩,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的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离乱的不眠人才能够充分体会,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忽然船尾传来“拔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的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这里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写鸟写鱼,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又最富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使舟内船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景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会意。老杜善用“一句一绝”之体,得心应手,达到了工致天然的境界,确实不是一般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企及的。
1、对杜甫《漫成一首》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E、晋朝人最爱写“一句一绝”体的诗歌,到了唐代,由于近体诗的发达,已经没人这样创作了,只有杜甫还能擅长。
2、《漫成一首》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各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两首分别是(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F、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物万里船。
3、诗歌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试简要说明其特点。
4、杜甫善写“一句一绝”这种格调的诗歌,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觐阳关(雨翁)
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 ,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 ,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 。绕过几道水湾 ,阳关雄岗便横亘在面前。岗下是大壑,壑上有深潭。潭水如凝,碧可照影。想当年,这大漠腹地 ,军民数万 ,莫不都是仰赖这潭清水的养育?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 ,还聚着一汪灵性 ,倘若当年此潭有名,我想,它必定叫做“慈母潭”,可惜被史书遗漏了。
遥远的风景,是大片的昏黄和大片的青灰,连缀着天际泥色的云墙。我犹如置身一座庞大的园囿,纵然插上翅膀,也飞不过这天地的合壁。
象征着大戈壁的坚韧的骆驼刺,不知于何年何月,随着漫卷的飞沙,一丛一丛的去更远的地方流浪了。只有一簇偶然可见的红柳,笼一团火焰,燃烧着这空旷世界的寂寥。于是,这世界便放射出一种惨烈的美。
逶迤起伏的沙梁上 ,有一队野兽 ,隐隐约约 ,辩不清是野驴 野马或天狗天狼。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上,这群野兽凭借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北望浩瀚 ,似有一大群参差错落的断壁残垣 ,也许是古丝绸路的驿站吧?向导告诉我 :那是古阳关留下的古墓群 。阳关城早已灰飞烟灭了,唯有这群墓葬永存千古。
我恍然而又怅然。
墓群,驾着蜃气,跨越千载阴霾 ,飘忽在时光之上 。这些凝滞的荒坟,这些逡巡的幽灵 ,这些被烈日暴晒而决然不散的蜃气 ,这些被蜃气虔诚托起的灵氛 ,它们才是古阳关的真魂!
视线向西,越过漫漫平沙,目极处有一抹绿色林带,阳光下漂浮着彩霞的亮丽,不用说,那就是胡杨了。
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就是胡杨!
茅盾先生看到黄土高原上的白杨 ,曾感慨不已 ,顶礼赞颂,倘若他当年有机会来到大西北的深处 ,看到这傲然瀚海自成天地间一绝的绿云 ,又该如何的膜拜呢?
假如再做无稽之想 ,穿过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是否就是那些千年戍卒的幽灵们朝觐的天堂呢?或许正是由于对那天堂的渴望,幽灵们才逡巡在这里而得以慰藉吧。
遥想摩诘当年 ,一声西出阳关 ,咏出千古三叠。有道是“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那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啊!
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觐”是朝拜的意思,文章以“觐阳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阳关这一古迹的虔诚和敬意。 |
| B.文章起笔先写阳关雄岗、大壑深潭、骆驼刺、红柳、野兽及古丝绸路驿站等,都是为了衬托古阳关的真魂——古墓群。 |
| C.文章起笔于绿,收笔于绿,绿是全文的中心线索。 |
| D.这篇散文由远及近,渐入佳境,托物言志,含蓄委婉,结尾升华了主题。 |
E、文章最后一段的引用 ,强化了古代戍边将士离别的哀怨。
2、文中写“我恍然而又怅然”。作者为什么“恍然”?为什么“怅然”?
3、文章为什么将阳关“傲岸浩瀚”的胡杨与“黄土高原的白杨”并提?
4、文中的“天堂”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国建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的两次冰河期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由于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可分为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再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 “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看法③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2自然段“他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这种看法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人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理论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一致。
D、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自己(佚名)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的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 ,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中伸出手紧紧的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 ,为自己折了一只船 。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却患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的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的找不到过去的桥。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的放弃,早早的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是用幻想折成一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也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互联网上给从未谋面的朋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灰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就会在我们自己手里。
1、 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中多次使用的词语“有的人”,含义其实并不一致。 |
| B.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开头的“也许……”句不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
| C.本文善用比喻,如“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又如“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碰上没有桥的河岸”等等,含蓄、形象、生动。 |
| D.文章举史铁生和霍金“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为例,说明只有才华和思想才是战胜 苦难的最好的“船”。 |
E、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语言简洁、警策,是通篇主旨所在。
2、 同样是到达对岸的工具,仔细体会,本文中的“桥”和“船”其实有不同的含义。试分别写出它们不同的喻意。
①“桥”的喻意是:
②“船”的喻意是:
3、根据文意,“摆渡自己”的“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什么样的作用?试分条阐述。
4、文中写到“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而史铁生则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 霍 金
② 史铁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谈盲目阅读(林非)
我在自己长期的浏览中间,形成了一种粗浅的经验,这就是自始至终的阅读过程,都必须贯彻着充满自觉性的判断,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究竟是宣扬真实抑或虚假、准确抑或谬误、正义抑或邪恶、美丽抑或丑陋、高尚抑或庸俗?只有养成了这样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才容易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
如果不是从这样的阅读中汇成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而是糊涂的追随着别人的爱好和主张,别人炫耀和宣扬什么,自己就亦步亦趋的去阅读,并且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 误的捧场 ,像这样不开动自己的大脑 ,就如叔 本华所说的“是别人在代替我们的思想”,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必将逐渐消失”(《读书与书籍》)。这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只能极大的糟蹋自己珍贵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
比如说多年以来,曾经大量的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很好的了解那里文学创作思维的变迁,认识她与19世纪西方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劣究竟何在,从而有利于拟订如何借鉴其卓越之所在和避免它的阙失和弊端,对于更为开阔和深邃的发展自己民族当前的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然而从某些表现出来的阅读状况来看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当一种片面的对它进行鼓吹的论调大声高唱时,许多阅读者也就糊涂的盲从着,随之而晕晕乎乎的万分敬仰起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趋势显得十分复杂,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并未摆脱金钱垄断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常敏锐的感到苦闷和绝望,从而产生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却又在否定理性主义的思潮中,陷于迷茫、惊慌和颓丧的境地。与此相关联的是他们在渲染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艺术技巧方面,竭力趋于新奇、变换和微妙的追求,更渲染出了幽冥、怅恍、晦涩和扑朔迷离的境界来,有时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当然其中蕴 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具有不少正面的意 义 ,然而负面 的影响也比比皆是。如果陷于盲目和盲从的阅读中,肯定有害而无益;而如果充满了自觉性的判断,通过思索和分析去进行阅读,那就肯定会得到重大的收获。
又比如近年以来 ,出现了大批胡编乱造的跪拜讴歌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通过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许多虚虚实实与炒作不完的故事,把他们编排和颂扬成十分的圣明与崇高,从而又燃起了崇拜专制帝王的顽强情结,比起《国际歌》了“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倒退和沉沦。这三个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帝王,自然也做过一些好事,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一部历史简直就更黑暗、荒谬与恐怖了。至于要谈起他们的恶行来,也是有据可查的。仅就他们凭借着专制帝王的独断和横暴,以及通过酷刑和屠杀,分别制造了多少鲜血淋漓的文字狱而言,就异常严重的摧残和扼杀了人们独创的才智和正直的品格,多少人只要还不想豁出性命去抗争的话,就得摆成鹦 鹉学舌的姿态 ,于是满世界都变成了精神萎靡 、思想萧瑟 、死气沉沉的局面。这祖孙三代专制与禁锢的统治方式扼杀了思想的自由与独创,无疑是种下了造成整个国家衰颓、柔弱乃至不能抵御侵略的祸根。如果缺乏这种正气凛然的认识,就很可能被那些磕着响头的作品所腐蚀和俘虏。
在“不良文化倾向 ”大行其道时 ,更应该注意在判断与分析中去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开卷有益。
1、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恰当的说明了缺乏正确阅读品质的实质和后果。 |
| B.作者在第2段里所说的“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误的捧场”,指的就是第4段里说的对封建帝王的盲目崇拜。 |
| C.作者几次批评“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盲目”就是自己胡乱的选择阅读作品,而“盲从”就是糊涂的追随别人赶时髦式的选择阅读作品。 |
| D.作者善于使用成语 ,如“亦步亦趋”“鹦鹉学舌”等等,言简意赅,而又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E、“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这句话深 刻的阐明了现代主义作品对人们的精神腐蚀。
2、分别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 正面的意义:
② 磕着响头的作品:
3、作者否定有关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概括作者提倡的阅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