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契丹内寇寇:侵犯
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挑选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发:发兵
D.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阳:假装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出遇高琼于屏间               ④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⑤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⑥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A.②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
C.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
D.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 芥以示意,燧笑却之。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 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燧与巡按御史林潮冀藉是少缓其谋,乃共奏于朝。朝议方降 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怒叱燧,燧益怒,急起,不得出。宸濠入内殿,易戎服出,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 门外。
燧生有异 质两目烁 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 忽阴惨烈 风骤起凡 数日城中 民大恐走 收 两 人尸 尸未变黑 云蔽之蝇 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 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日夜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悔改
C.乃御他寇预为备托:推脱,推卸 D.燧笑之却:拒绝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B.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C.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D.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防范松懈,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5 分)
⑵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5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 租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家钱塘家:安家
B.至子行,比三世比:接连
C.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恤:怜悯
D.而妾母已再适人适:出嫁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乃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C.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子行为一一鉴定之窃为大王不取也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其城全:使……全
B.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C.轼武卫营。诣:参观
D.吾不能为滂母邪顾:反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书见欧阳修夫夷近,则游者众
B.虽禁军为我尽力臣死不避
C.得天下弗为,可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卒不得大用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苏轼才学或政绩的一组是()
① 比冠,博通经史②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⑤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 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
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征太原,闻其名,尝购求之。素:平日
B.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
C.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判:兼管
D.身数十创被:遭受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② 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 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⑥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20岁时成为刘崇属下,骁勇善战,先为保卫指挥使,后又多次升迁,百姓称他为“无敌”。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认为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大夫退,无使君劳。”又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擅:擅长
B.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答
C.大夫退,无使君劳夙:早
D.刺虞丘,蔽贤之路非:非议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②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③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④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
⑤(虞丘子)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⑥樊姬谦让,靡有嫉妒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喜欢打猎,夫人樊姬不断劝谏,不吃禽兽肉,终于使庄王有了改变,勤理政事。
B.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推荐孙叔敖,辞退了不贤能的官员,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C.庄王曾经上朝,散朝时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他回晚的原因,庄王说是跟贤者在一起就不觉得饥饿疲倦了。
D.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

②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