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域经济组织具有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两大显著特征,该组织的建立开创了存在较大差异的成员国互利共赢、各方获益的成功模式。该组织应是下图所示的( )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
C.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 D.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
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电报 |
1835年 |
1871年 |
1886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
③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280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高于前朝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两人所倡导的“德”
A.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 B.体现了道德观念的主体相同 |
C.都反映了社会道德的败坏 | D.都有利于缓和政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