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根据司马迁《史记》整理的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之策。该记载反映了( )
| 君主 |
秦武公 |
秦孝公 |
秦慧文王 |
…… |
| 措施 |
十年(前688年),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
……十二(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
……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
…… |
A.历代秦国统治者都穷兵黩武
B.秦朝对外战争致使民不聊生
C.郡和县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就已出现
D.秦灭六国得益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共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
.中共总结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
|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护法运动 |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义和团运动 |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
|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