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 | B.日本占领区 |
C.陕甘宁边区 | D.解放区 |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A.首先爆发于上海 | B.使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 B.推翻了封建帝制 |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D.实现了民族独立 |
“虽然中国政府不堪一击,但是其民众力量惊人;最为可忧的是,这些民众在保家卫国中那种不顾一切的意识。瓜分中国,即意味着我们将被无休止地纠缠在你死我活的恐怖中。”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坚决抵抗 |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
D.太平天国运动对侵略者的打击 |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 B.产品上交国库 |
C.建立民主政治 | D.兴办学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