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说:“明初虽然出现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小说,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流行。一直要到弘治、正德以后,这两本长篇小说才得到迅速的刊刻流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水浒传》更是只有嘉靖以后的版本。”这是因为( )
A.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 |
B.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 |
C.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
D.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A.道教 | B.佛教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