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
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的因素 |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
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话与合作是大势所趋。材料现象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
“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 B.建立集体农庄 | C.固定粮食税 | D.允许自由贸易 |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一书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利,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英国人民“行使政治权利”表现在通过投票能够()
A.产生国王 | B.选举议员 | C.制定宪法 | D.确立内阁 |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谈及雅典的民主制时说:好公民必须是有闲暇的人,否则,他就不能出席法庭、公民会议和宗教节庆等公共活动,也不能充分地将自己锻炼成为城邦的卫士。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A.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 B.呈现出高涨的群体意识 |
C.使公民拥有平等的实际权利 | D.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