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它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此言

A.揭示了世界大战的根源 B.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D.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劳动力支持
C.市场支持 D.资本支持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国情况的”。体现毛泽东上述思想的政策是

A.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B.国家资本主义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三反”、“五反”运动

有人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近百”。这种状况指的是

A.戊戌变法营造的民主风气 B.清末“新政”推动下的民主化进程
C.同盟会成立引起的革命运动高涨 D.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氛围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下面各项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