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1)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2)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3)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4)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5)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6)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7)我心怀忐忑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8)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她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9)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10)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11)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12)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13)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14)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15)“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16)“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17)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18)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选文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下列表格相应位置。

 
情节
情感
开端
(1)
(3)
发展
“我”批评了“她”, “小男孩”借 给“她”钢笔写字。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高潮
(2)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4)


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写出它的表层含义以及深层含义?
答: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答:                                                                
                                                                     
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                                                                         
                                                                               
小男孩的行为深深震撼了大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稻子致敬

孙培用

刚过完春节没多久,人们就开始盼着了:在家里侧着耳朵听着窗外打雷了没有、下雨了没有,出门对着天空摸一摸风暖和起来了没有,问一问邻居村边树上的那窝鸟儿回来了没有……要不就每天背着铁锹去地里转悠,在每块地里挖上两锹,仔细瞅瞅,然后再拍拍平。这是看地气上来了没有,看冻的土化透了没有。

总算盼到了合适的时节,赶紧育苗,赶紧打田。漫种、上水,做床,翻土、筛土、筛类,施肥、浇水、通风……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没有一个细节可以省略。

嫩苗一天一天长高。

不久,就该插秧了,插秧,那真是大场面!

一大早,人们就忙活起来,煮饭,做菜。一人吃上几碗米饭。下地干活才有力气。

沉静的稻田早就贮好水等着这一天,在悠悠的白云下面,人们开始对土地进行哲学家一般的深入研究。他们踩在水田里,一手握着一大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一束,迅速而稳当地插进水下的泥土里去。播完一排,倒退着插下一排。就这样,一匹匹新织的绿绸,在土地上缓缓铺展。

插秧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面向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远远望去,像是在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

六七月,气温极高。人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里薅 草。

薅草是良心活儿,杂草总是比稻子长得快,跟稻子争水、争肥、争空间。因而,薅草弄得不好的话,这一年的收成不用指望了,"你糊弄稻一剧,它糊弄你一季"

于是,人们迎着蒸腾湿热的暑气,弯着腰,躬着背,跋涉在泥水中,既要把草拔掉,还要顺便给稻苗们扒扒根,让稻们长得更好。稗草和稻子长得非常相似,很难区别开,不过,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们,不会让稗草和其他杂草有任何机会,这些家伙会被连根拔起,甩到田埂上,切锄碎,沤肥。

有一天,人们意料之中发现,稻穗腼腆地探出头来。不久,稻穗上挂满了细密的稻花。在人们眼中,稻花是世界上最香、最美丽的花儿。人们站在田埂上,面对田野,深深地呼吸着空气中的芬芳,在心里描画着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可是,人们怕水肥不济,怕阳光不足,怕遗受病害,怕辜负了稻花的香气,他们天天忙活个不停,像看护孩子一般,看护着稻们。

在期待中,每一棵稻穗上那一座座小小的粮仓慢慢充盈着白色的浆液,就像母亲的乳汁。在阳光的注视下,白色的浆液逐渐浓稠而最终坚实。

等到九月,一片金黄把乡村照亮。阳光下,一片片田野里,成熟的稻们低着头微笑着,一根一根秩序井然地挨着,欣喜地等待着履行那个神圣的承诺。

人们也在等待这个时刻,从他们在春天播撤下一粒粒种子开始,从他们播下一棵棵秧苗开始,从他们拔掉一根根杂草开始,从他们陶醉在稻花香里开始,从他们每一天辛勤的劳作开始。

晚上,在月光下,人们把镰刀磨得亮亮的,像明亮的弯月。

在那一个早晨,人们饱饱吃上几碗米饭,今天要把攒了许久的力气使出来。

咔嚓!咔嚓!咔嚓!镰刀收割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那么嘹亮、那么动听。挥动着镰刀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对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倒下去的庄稼,以另一种姿态再次亲近土地,谦恭地感受土地的恩泽。

稻垛高高地堆起,人们虔诚而神圣地守护着,像守护着祖先的魂灵,也像守护着儿女的幸福。

在打稻机欢快的鸣唱中,一粒粒稻谷离开箱草。

收割后的田野上,孩子们开心地疯跑,沉默的土地像母亲总爱地听着孩子们的欢笑。

这是大地的盛宴。

当最后一辆满载庄稼的车消失在田野的尽头,回野突然变得轻松,知足地睡熟了。

然后,稻谷们躺在场坝上,趁着阳光,赶快晒干,储进粮仓。

然后,磨米机也欢快地鸣唱,稻谷们脱去外壳,变得白白净净,叫做"米"。

然后,米,被温暖的手做成香喷喷的米饭。

米饭的香味,弥漫在每张餐桌,弥漫在每个院落,弥漫在田野和天空,弥漫在每个乡村和每座城市,______,给人们带来安宁和满足

这,就是一株稻,用汗珠一样饱满的颗粒,给予世界最神圣的供养。

手捧着滋养了身体、滋养了灵魂的香喷喷的米饭,我们向脚下的土地致敬,向躬身于土地的人们致敬,向大地上的每一株稻子,致敬!

【注释】①选自《法制日报》,有改动,②薅hāo:用手拔。

(1)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A.

盼望时节

B.

煮饭做菜

C.

磨亮镰刀

D.

晒谷磨米

(2)文中相关段落从人的视角描绘了划线处"大地的盛宴",请从大地的视角描绘在这场"盛宴"上的所听、所见,以下面的句子开头,以一句总写的话结束。

我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听着……

(3)从全文内容来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给人们带来了这一刻的幸福

B.

让人们在这一天享受美好的生活

C.

告诉全世界这个美好的消息

D.

抵达春节里人们香甜幸福的梦境

(4)为了体现写作内容、突出表达意旨,下图中,你选哪一幅作为本文插图?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草有本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选自《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

(1)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②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3)本文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5)本文第⑤段最后一句"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吗?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生命的强者?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生生不息

青平

①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常听起来像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年轻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常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在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②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痛惜和关心中。痛心于他们为国捐躯,"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被顶上热搜的话,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告白。骄傲于他们以一敌十、不辱使命,愤怒于个别败类侮辱祖国的英雄,关心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最新消息,这种自上而下对英雄的致敬,表达的是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英雄的珍惜和珍爱。特别是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虽然生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与阳光下,似乎很少感受到惊涛骇浪,平常也很少谈到英雄,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③常有人感慨,这一代青年中有不少人只知道追娱乐明星,不珍惜祖国的英雄,热搜上多是娱乐话题。但这几天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明了自己对英雄的态度,表达了一代人的英雄观。这不是对英雄无感的一代,他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崇拜。平时的娱乐,平时的小确幸,平时的风花雪月,跟在这种时候把这样守护国家安全、守护岁月静好的英雄捧在手心,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英雄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能让普通人去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式的生活。

④这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在朋友圈转发很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转发,更是在内心吟唱,一边吟唱,一边向今天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那篇文章曾激励了一代人,今天的英雄续写下英雄故事,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年轻人的内心是广阔的,而这广阔胸怀的最高位置,永远为这样的英雄而留,永远放着这样的英雄。这种对祖国、对英雄清澈的爱,不只是崇拜英雄,更是想在关键时候也成为这样的英雄。

⑤我们不缺英雄,也不缺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像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摘自《读者》2021年第七期)

(1)下列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都是用血肉和生命铸就的,所以要代代相传。

B.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以及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因此英雄基因生生不息。

C.我们敬重和珍惜英雄,所以我们国家不缺英雄。

D.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并成为英雄。

(2)本文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些话无不说明有人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清澈的爱"。

B."90后""00后",虽然会追娱乐明星,但是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C.年轻人转发《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放弃享受自己"小确幸"式的生活,成为英雄。

D.年轻人通过"热搜"关注英雄,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重和崇拜。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你的善良可以救你

陈永林

①是个雨夜。天林走在雨中,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在这寂寥的雨夜,走在这寂静的街头,天林有点怕。他提包里有五万元现金,带这么多钱原本是想提货,可货主一直没来。

②万一碰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他这样想,不由往后一看,头皮一麻,心猛然提到嗓子眼。身后真的跟着一个穿黑雨衣的人。天林便加快了脚步,身后那人也加快了脚步,天林慢下来,身后的人也慢下来。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溅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⑥穿雨衣的人过来帮忙把那人扶上天林的肩膀,天林背着那人就跑。他的手腕上还吊着那只黑提包,一跑提包就上下左右地晃,他托着那人屁股的手就沉了许多。他对那穿雨衣的人说:"这包沉,你帮我拿着。"自己背着那人没命地朝医院跑去。

⑦又一道刺眼的白光,又来了一辆车,天林忙站到路中间。这回,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说:"快上车。"穿雨衣的人也跟着上了车。

⑧很快到了医院门口,天林同穿雨衣的人抬着那人进了医院。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

⑨天林这才认真看了眼穿雨衣的人,伸出手,笑道:"兄弟,认识一下,我叫天林。"那人说:"我叫黑子。"两双手紧紧握了握。

⑩等了很久,急救室的门开了。天林和黑子忙迎上去:"医生,怎么样?"医生说:"脱离危险了。"天林和黑子都松了口气。

⑪天林说:"黑子,你猜我开始把你当成了什么人?"黑子说:"拦路抢劫的坏人。""你咋知道?"黑子低下头,嗫嚅着说:"其实我真的是个坏人。我跟随你那么久,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提包。"天林说:"那你怎么没……"黑子说:"我刚想下手,就发生了这事。""可是后来你还帮着我拿手提包,那时你如果撒腿跑掉,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天林说着望了黑子一眼。黑子忙看地下,说:"后来,我改变主意了。"天林问:"为啥?"黑子说:"说给你听也无妨。我小时有个幸福的家,可在我12岁那年,母亲遭车祸死了。那肇事的司机逃了,母亲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许多人围观,就是没人救。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极坏,总是喝酒,喝醉了就打我,下手极狠。14岁那年,我就逃了出来,四处流浪,进过两回看守所……这回看到你救这遇车祸的人,我心想,我母亲那时要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就好了……"黑子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脸上满是泪。

⑫遇车祸的家里人来了,天林和黑子才回家。

⑬雨还没停,天林说:"打车走吧,我再也走不动了。""这么晚哪有'的士'?"黑子说。"会有的,再说这么大的雨,会淋病的。"天林说着打了个喷嚏。黑子忙脱下自己的雨衣,说:"穿上吧。"天林就看到了黑子腰里的匕首。黑子把它取下来,从刀鞘里抽出闪着寒光的匕首,天林打了个寒战,眼里露出一丝恐惧。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黑子说:"如果你这回没救这遇车祸的人,那你早躺在血泊中了。你该感谢你的善良,是你的善良救了你,我也感谢你的善良,要不我又成了一个罪人。"

⑭这时,一辆亮着灼眼灯光的"的士"来了。

(选自《精品文摘》)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相关情节。

①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②    ;③    ;④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3)作者围绕天林的"善良",写了哪些事情?

(4)文章以"你的善良可以救你"为题,有何作用?

(5)请谈谈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我不幸拙行于路,又和冯谖同病,却无由弹锬而歌。碰到这种时候,就经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

③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天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 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B.

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C.

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D.

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2)按要求赏析。

①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赏析加点词)

②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赏析修辞手法)

(3)文章写于1935年,文末作者写道"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迟早要入历史博物馆",基于此说,你认为路亭是否应该被淘汰?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