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十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中南重镇武汉,大街小巷,处处可闻“喀嚓”声。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
A.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 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 |
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 D.外国传教会的组织 |
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 | B.宣传政治主张 | C.评价社会风气 | D.传播商业信息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的“裱糊”活动为
A.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 B.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
C.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D.创办大生纱厂 |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中西合璧产物的是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西服④旗袍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