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一:


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单一,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
(1)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分析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
材料二:改革创新是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动三农建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抓好精准扶贫和个性化帮扶,使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辅相成;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粮食生产要狠抓产能建设,农业经营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三农改革创新措施的认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氏族制度 个人品德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2月1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在福建泉州召开。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刘奇葆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辽阔的海洋可以成为联接彼此的纽带、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平的环境可以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这些都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材料二: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2014年,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步入新常态。某校高三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经济新常态
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1)结合信息一,简要指出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信息二:法治新常态
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 2014 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2)结合信息二,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阐述如何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并从联系观的角度,说明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乡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注: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和2013年均为7. 7%。
(1)请你从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中概括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
改革适应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安徽省以改革为统领,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取消、下放核准权限的核准事项12项,省级层面核准事项将同口径减少三分之一;2014年省级财政投入上百亿元资金帮助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创新平台以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控制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规模,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安徽省政府是如何适应新常态的。
整合实现新发展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分析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必须增强法治、公平、责任意识,搞好事中事后监管。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为官不能乱为,要奋发有为。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政府做到“有权不可任性”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决定》的要求,指出并阐述其在法治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注:其中,我国高技术制造业2014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
材料二: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就要加快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攀升;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材料三:广东省惠州市主动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 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路,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在惠州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年间)改造过程中,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传统中式为主,近代西洋式为辅”为设计原则。改造后的水东街将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恢复古城风貌,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